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導論 第一講 三家分晉 歷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晉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領導能力是帶好隊伍,不光自己要謙虛謹慎地處理國務政務,而且要讓人願意跟你走,願意為你做事。同時,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應該比別人更加謙卑。有擔當、有事業、有未來的人,尤其將來可以成為領袖的人物,應該比別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的,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標堅定,又要步履穩妥,這是成事者應有的風度。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國崛起 三 吳起悲劇 第二講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對之後兩千多年中國的政治、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譚嗣同說過:“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毛澤東也講:“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欲望,對財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欲望,就成了賈誼《過秦論》及後世執政者一直在探討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變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講 縱橫捭闔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遠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攬人才。秦王嬴政啟用了很多從六國投奔來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真正把握到六國的命脈所在,讓秦國的統一大戰略得以順利展開。 戰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戰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還要看領導層是否賢明,同時對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國領導層比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幫助秦國實施其謀略。 一 南取巴蜀 二 遠交近攻 三 逐客風波 四 破壞人才 第四講 千古一帝 商人呂不韋發現秦國質子異人“奇貨可居”,幾方斡旋,將異人推上太子的寶座。從別人的需求出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呂不韋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能改過遷善,能使用不同類型的人,並讓他們各盡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偉業。但他沒能在制度上設計對權力的制約機制,沒能建設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配套軟體,成了後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一 奇貨可居 二 趙姬身世 三 茅焦之諫 四 始皇功過 第五講 亡秦必楚 劉邦起兵之初,一無家世,二無德行,卻憑藉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在入咸陽之前,劉邦擁有什麼呢?一是一支獨立的軍隊,二是仁義甲天下的江湖聲譽。 整個戰爭,項羽都在自己打,誰也打不過他;而劉邦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最大的本事,在於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關中 三 鴻門宴 第六講 楚漢之爭 在與項羽的對抗中,劉邦實際的工作是建立統一戰線。他一直在爭取團結所有跟項羽不和的人、過去反對項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夠跟項羽單獨作戰的人。 項羽長歎“天之亡我,我何為渡”,看上去是英雄氣概、殺身成仁,但從領導者素質的角度講,這是在逃避責任、逃避奮鬥。 一 漢王拜將 二 陳平獻計 三 韓信將兵 四 垓下之圍 第七講 西漢開國 劉邦建國後,花了相當大的氣力來解決功臣問題。對異姓諸侯王,劉邦未必一定要在肉體上消滅他們,但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不能危及國家安全。劉邦封賞功臣昭示了兩個問題,一是開始重視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誠為第一的價值觀。 漢承秦制立國,但沒有用苛嚴的秦政,而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儘量為百姓創造自由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去創造財富,是為“文景之治”。 一 漢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賞功臣 四 諸呂之亂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講 漢武大帝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儒外法內,王霸雜用。他一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一方面在實際選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實際幹才。 漢武帝熟諳權變之道。原則、制度是不變的,而社會和世事是不斷變化的,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不契合之處,採取變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權變之道來處理,是最好的選擇。 一 金屋藏嬌 二 漢家故事 三 武帝功過 四 巫蠱之禍 第九講 昭宣中興 從昭帝霍光輔政到宣帝親政,其間的四十年,史稱“昭宣中興”。霍光沒有文化,沒有戰功,僅依靠謹慎、機敏爬到了人臣權力的巔峰,體現了他的政治魄力。但當他的權力大到沒有什麼可以制約的時候,自我膨脹使他聽不進任何人的建議,自己不知進退,又疏于對家人的約束,最後滿盤皆輸。 一 霍光輔政 二 宣帝繼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禍萌驂乘 第十講 王莽始末 王莽在時代理論營造的氛圍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萬人推戴下,和平演變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王莽手上的權力,是骯髒的。 西漢在王莽的禪讓中,壽終正寢;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飛煙滅了。王莽沒有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能力,卻設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國家的災難,也置個人於危險的境地。 一 純儒起家 二 萬人擁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講 光武中興 南宋的陳亮認為,中興之盛,沒有能超過光武帝的,他的功業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謀略——“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 劉秀是個寬厚的人,也是個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無論精明還是寬厚,劉秀都是從事業的需要出發的。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對 三 劉秀立國 第十二講 士風矯激 桓帝和靈帝時期,宦官掌握著朝廷大權,士人羞與為伍,卻又與之爭權奪利。他們實現自己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途徑,是利用輿論工具:第一批評時政,評騭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揚名聲。 東漢的士人們標榜自己的行為是為了伸張社會的正義,但實際上這種行為背後潛伏的卻是自身的政治訴求和經濟利益。他們鼓動全社會瘋狂,實際上無助于社會的進步。 一 宦官專權 二 清議名士 三 黨錮之禍 第十三講 曹操成敗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歷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麼會以阿瞞自詡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准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最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回。 一 機警權變 二 亂世奸雄 三 成敗關口 第十四講 劉備百折 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隨著他一次一次兵敗而不斷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發力,則是他仁厚之外堅忍、通權變的特徵表現。比起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確實甘拜下風。然而他廣播恩信,“折而不撓”,最終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業。 一 江湖聲譽 二 困境機遇 三 赫然寂滅 第十五講 孫權偏霸 與父兄相比,孫權不善於挺矛操戈、衝鋒陷陣,他的特點是能像越王勾踐那樣屈身忍辱、籠絡人才。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善於識人用人,能夠駕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過遷善,約束權力。但在古代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為,造成悲劇,孫權也沒有逃脫這個宿命。 一 父兄好漢 二 任才善謀 三 處世用人 第十六講 曹魏國運 與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實在相去甚遠。繼位之前發生的瑣屑小摩擦,曹丕卻在繼位後用帝王的權力來實施報復,其格局可見一斑。 曹魏政權,從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東漢末年的教訓,把權力集中于秘書,依靠秘書治國,導致了大權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權時代,領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對國家安全和治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稱帝 二格局有別 三曹魏之弊 四明帝托孤 五司馬篡權 第十七講 西晉亂局 東漢之後,國家分裂了近兩百年才重現統一。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有統一之功。可是為什麼統一之後只有三四十年,這個王朝就滅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個問題,有沒有能力強、合適的人來執行制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在帝制時代,一個政權能不能找到優秀的接班人,對於王朝興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歸晉 二 繼位風波 三 八王之亂 第十八講 南北並立 東晉南朝的政權切換,關鍵人物是寒族將領劉裕,他開啟了南朝第一朝,立國前後六十年,史稱“劉宋”。其後的蕭齊、蕭梁、陳朝更為短促。蕭衍是南朝君主中最有學問的皇帝,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儒法兵道佛,無所不通。在他的統治下,南朝蕭梁社會穩定、文化繁榮。說蕭衍統治的梁朝是東晉南朝近三百年文化最發達的時代,也不為過。 北魏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經過三代君主的努力,完成了統一的歷程。493年,孝文帝將首都從大同遷往洛陽,同時改鮮卑姓氏為漢人姓氏,穿漢服、講漢語,北魏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然改革引發了“六鎮起兵”,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在控制的關東地區建立東魏(都鄴城),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在控制的關中建立了西魏(都長安)。北方又一次陷入東西政府對立的分裂局面。 一 劉宋起家 二 梁武治國 三 北魏遷都 四 爾朱功過 五 高歡崛起 六 宇文家族 第十九講 隋唐霸業 從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到楊堅統一南北,結束了中國歷史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從入宮輔政到當上皇帝,楊堅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難怪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來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楊隋者。短短三十幾年時間,楊隋就被李唐取代。罷黜高熲、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轉捩點。 隋末起兵的各個勢力中,李密和李淵是最有實力的兩隊人馬。開始是李密佔優勢,而最後卻是李淵得天下。為什麼呢? 一 北朝政局 二 楊隋代周 三 罷黜高熲 四 廢勇立廣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歸唐 第二十講 治世明君 從馬背到龍椅,唐太宗李世民認識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幫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識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而不求全責備,起用了大批人才輔佐他治國,這是他得以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對皇權沒有制度化的約束機制,因此,皇帝對臣下意見的準確判斷和自我約束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貞觀政要》所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如何駕馭臣下,而是如何約束皇帝及其權力,這正是李世民超邁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國用人 三 克己納諫 四 律身“帝範” 第二十一講 開天治亂 開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榮的盛世圖景後,有沒有藏著亂世的危機呢? 唐太宗曾擔心的守天下問題,在其曾孫李隆基身上得到了應驗。晚年的唐玄宗,不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賢納諫上也犯了嚴重的錯誤,再加上對自我約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大唐的輝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 二 開元之治 三 盛世危機 四 浪漫天子 五 安史之亂 第二十二講 大唐日落 唐朝的衰落與安史之亂密切相關,但究其根本,是土地兼併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到了唐中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擅權成了兩個政治頑疾。雖然中後唐的歷代皇帝為了解決危機做了不少努力,但要麼鎩羽而歸,要麼功敗垂成。 唐代中晚期的朝廷士大夫,雖優秀如李德裕,卻也外無法對付驕藩,內不能抗拒宦官,又在權力和政策問題上陷入個人恩怨,製造了歷史所稱的“牛李黨爭”。即使皇帝頗有明君品質,朝中又有幹練忠臣,卻不能合作開創唐後期的新局面,這不能不說明唐朝氣數已盡,無可奈何。 一 中唐整頓 二 涇原兵變 三 永貞革新 四 甘露之變 五 會昌之政 六 末日挽歌 第二十三講 五代流光 907年,黃巢麾下大將朱溫借勢唐末起義實現改朝換代,建立後樑,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統治格局小,沒有合格接班人,是整個五代王朝更替的共同問題。後周世宗柴榮,頗具雄才大略,可惜壽命不永,子嗣幼弱,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成為最高軍事長官。 趙匡胤整頓軍隊,削弱地方節度使勢力,為化解五代藩鎮坐大、問鼎中原提供了基本條件。這樣一個有文韜武略的青年軍官出來收拾五代的殘局,也真算是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歷史選擇。 一朱溫後樑 二 克用遺志 三 伶人天子 四 燕雲割讓 五 黃袍加身 六 南唐風雲 增訂版後記 初版後記
張國剛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所著《〈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入選“2016中國好書”。主要著述包括《〈資治通鑒〉通識》《〈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中西文化關係史》《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資治通鑒啟示錄》等。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