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劃理論的進階導引
|
|
Advanced Introduction to Planning Theory |
|
|
|
|
|
|
|
|
ISBN |
9786269778911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特价 |
RM53.46 *
|
作者 |
羅伯特.波雷加德
|
译者 |
錢伊玲,王志弘 |
出版社 |
群學
|
出版日期 |
2023-11-28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04 页. 18.4.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規劃=認識×參與×開處方×執行
都市設計、公共行政、組織管理
借鑒不同領域的經驗,以社科及哲學視角反思「理性」!
從都市計畫到參與式民主
公民投身政策規劃的第一本指南
我們每天都在規劃(planning)。從處理日常庶務、進修,到安排出國旅遊,生活中的規劃無所不在。然而,若從個人層次上升到組織、企業或政府的層次,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規劃是什麼?它有哪些特質?尤其,規劃與政治的關係又是什麼?
在規劃一件事情時,我們通常需要充分掌握資訊,才能夠對目標與程序進行安排。國家在規劃政策時看似也是如此。為此,規劃常被當作具有全盤的理性。然而,問題在於,政策的執行總是涉及「人」,這使得價值觀差異與倫理的問題無可迴避。例如,都市更新由於涉及土地徵收,我們不可能讓規劃完全出於政府的一己之意,而輕忽居民的意見。由此可知,在政策規劃的領域中,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面向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除了政府帶頭、由上而下施行的規劃之外,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每個人其實都能憑藉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出更好的計劃方案,以便為弱勢群體倡議乃至於培力。近期台灣的路權運動者,與體制內力量合作的道路改善方案,即為一個明證。總之,規劃可以草根化,融入審議、參與、民主的要素,進而讓我們居住的空間,更朝著「正義城市」邁進一步。
佳句摘錄
☆規劃管理學
▌應該將不確定性當成一項要考慮的條件來做規劃。
▌規劃者不應該只是實質規劃領域的專家;他們也應該能創造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機會、與非規劃者合作以便就該做的事情達成共識。理論家提出,要做到這點,實務工作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做計畫的;這是規劃能變得有效、公正且民主的唯一方式。規劃理論的目標之一,正是指導實作。
▌五項與成功的計畫實施高度相關的要素:計畫的品質、規劃機構的能力、專案尺度、開發商與顧問的行動,以及規劃者與開發商互動的品質。
▌群眾教育和社會學習是反叛的核心,而且,「在日常基礎上,鬥爭活動圍繞著交談、對話、說服、協商」。[...]一張基進規劃者可以貢獻事物的清單:對現狀的批判、轉型式解決方案的技術改良、策略性倡議的通用智識,以及過去採取類似行動的知識。
☆規劃的政治經濟學
▌政策制定的世界裡沒有全盤理性模型。相反,政策制定者往往「勉強過關」(muddled through):決策是漸進式而非概要式的。
▌在一個理想世界中,規劃者只參與事物的管理。他們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是技術問題,逃離了政治貪腐。但這種命運不在他們能夠企及的範圍。這[種想法]不僅不現實,道德上也有問題。規劃者的目的是傳達城市如何改變的特殊理解,並推薦應對辦法。要這麼做,需要超越數據,超出課題的事實。這需要察覺到人們看重什麼、他們想要如何生活在一起。這要求規劃者置身於世界之中,而非在外旁觀。
▌1950和1960年代的社會動亂顯示,奠基於專業知能之理性的規劃與政策制定是不民主的,它主要用來服務掌權者的技術需要。簡言之,這個模型不僅行不通,還道德破產,也沒察覺到自身的政治[...]這催生了辯護式規劃(advocacy planning)的提議,根據它的主要倡議者保羅.大衛朵夫,規劃者要與國家以外的群體結盟。
▌海耶克厭惡的不是規劃本身,而是國家與集中式規劃,它體現了集體主義和計劃經濟。對他來說,地方規劃(local planning)也就是所謂的城鎮規劃或土地利用規劃,並不會對個體自由與市場的恰當運作造成類似威脅。
▌反叛[式]規劃者承擔三項任務:揭露、提議和政治化。
☆規劃的哲學
▌理性模型假設規劃者擁有無限能力去吸收資訊、計算數據,並解釋結果。恰恰相反[…]所有規劃者──實際上是所有人──具備的都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經驗、價值與主體位置在認知探究中不會歪曲事實:相反,它們是追尋真理的工具。
▌規劃就是選擇,建立不同利益與群體之間的聯盟,動搖或是加強權力、資源、機會、甚至地位的差異。
▌開處方包含規劃者的倫理與道德責任,以及他們的意識形態信念。它直抵規劃的政治核心。[...]事實不會為自己說話,但處方一定是出自於知識。
▌理論正當化了實作。[...]當理論立足於且出自實作,它讓每個人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本書特色
●「規劃」無所不在,從政府組織、公司、社會企業到NGO,行動皆是以規劃為基礎,然而卻鮮少受到討論。本書正是台灣首本專門以「規劃」為主題探討的書籍。
●跨學科的旁徵博引,人文地理、空間規劃、社會組織、公共政策、應用倫理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等次領域的重要概念與相關討論,均收錄於此書。
●從計畫經濟引起的左翼/右翼論述之爭,對國家角色進行全面反思,也汲取都市社會運動的經驗,反省規劃專家與常民關係的多面性。
專業推薦
吳澤玫(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周素卿(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將許多規劃理論的分支編織進一個融貫的整體。此書既深入淺出,又博學多聞,對於想學習這門領域的任何人來說,這是一本理想的導論。──Susan S. Fainstein(《正義城市》作者、哈佛大學都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教授)
一如以往的清晰,作者關於規劃理論的知識堪稱百科全書,因此他才對於規劃實作提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徹底翻轉了傳統的規劃理論,
並真正地把規劃者與規劃組織擺在此書的核心。有志於規劃者務必將此書擺在書架上。──Yvonne Rydin(倫敦大學學院Bartlett規劃學院教授、規劃環境與公共政策主席)
高超的綜合,掃遍各種與規劃有關的討論,範圍廣泛、甚至可以說全面。作者為規劃(者)舉了一面鏡子,讓他們可以從綜覽的方式參透:規劃是如何作為道德與學術良心的領域。為了理解對於規劃者來說,有什麼重要的關鍵,入門者、實踐者與理論家都需要閱讀這本書。──Robert W. Lake(羅格斯大學都市規劃與政策系教授)
精心挑選了規劃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聲音,可說是究極的導引之書,去除了這些理論的神秘面紗。對於認識、參與、開處方、執行,作者描繪了相關理論的地圖之輪廓,進而為不同的讀者鋪好了,解讀規劃理論的本質與能耐的道路。──Davide Ponzini(米蘭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系教授)
針對規劃實作的領域中,規劃如何被看待,本書做出了批判性的回顧:在規劃中,知識如何獲得、如何有效;人類(與非人類)如何參與規劃;規劃的規範性目標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寫入處方;規劃如何正式執行。作者栩栩如生地報導了規劃理論的眾多派別,也介紹了諸多讓理論與實務得以銜接的洞見,以上種種,都使得這本書既有學術價值,亦受到第一線現場人員的青睞。──Raine Mantysalo(芬蘭Aalto University建築環境系系主任、空間規劃與交通工程教授)
|
|
|
|
|
|
|
|
|
|
|
|
|
|
|
目錄
謝誌
第一章 導論
都市與區域規劃│知識基礎│規劃的理論│核心任務│後記
第二章 認識
技術知識│批評與替代方案│知識:擴散的與分散的│小結
第三章 參與
專業參與│民主意圖:實作取徑│民主意圖:理論取徑│與事物交手│小結
第四章 開處方
從知識到處方│倫理與道德│從政治到處方│小結
第五章 執行
實施│反叛規劃│拼裝聯盟│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理論與實作│規劃的未來│最後的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羅伯特.波雷加德(Robert A. Beauregard)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育研究所」(GSAPP)的都市規劃教授。 他是都市規劃博士班小組委員會主席,教導規劃理論、城市重建政策、社會理論與知識論等課程。 他擁有康乃爾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的博士學位,並擁有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的建築學位。 他曾在匹茲堡大學新學院(New School)和羅格斯大學任教,並曾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的客座教授。此外,Beauregard是赫爾辛基大學社會政策系的教授級講師,並曾任倫敦國王學院地理系的兼任客座教授。
他的興趣主要在於美國的都市規劃和都市化,在《衰落之聲:美國城市的戰後命運》(Voices of Decline: The Postwar Fate of US Cities)這份經驗研究中,他特別關懷工業城市的興衰脈絡。近期著作則包括《規劃很重要:與事物一起行動》(Planning Matter: Acting with Things)和《當美國成為郊區》(When America Became Suburban),還有與Laura Lieto合編的《物質世界的規劃》(Planning for a Material World)。他正著手的作品則是《曖昧的成就:都會生活的矛盾》(Ambiguous Achievement: The Contradictions of Urban Life),此書整合了ANT(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也揉合了新唯物主義(new materialism)。
譯者簡介
錢伊玲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學碩士。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