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苦的靈魂:從深度心理學看痛苦的經驗與轉化
|
|
The Soul in Anguish: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Suffering |
|
|
|
|
|
|
|
|
ISBN |
9789863573432 |
定价 |
NT850 |
售价 |
RM132.80 |
优惠价 |
RM118.19 *
|
作者 |
萊儂.科貝特
|
译者 |
楊娟,曲海濤 |
出版社 |
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 |
2023-11-2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64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那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痛苦是無法迴避的。
或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覺醒。——榮格
希望趨吉避凶、離苦得樂乃人之常情,所有以「治療」為名的工作也不外乎是為了減除人類的痛苦,但現實卻是,苦痛無所不在、難以迴避,直面痛苦是我們人生的永恆課題。
以深度心理學為長的科貝特,透過本書從方方面面檢視受苦經驗,引我們洞見其中深刻的轉化意義。科貝特認為,每個人的受苦經驗都是獨特的,因此梳理苦痛的意義非常重要──有些痛苦可以緩解、有些需要撫慰,但有些需要臣服、接受命運,甚至有時候還須享受痛苦。科貝特呼籲,我們不能只單薄地以負面眼光看待痛苦,僅視之為要消除的病態。
身為心理治療師,科貝特尤其認為痛苦是人們尋求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心理助人者必須不斷與之交戰。科貝特指出,除了緩解痛苦,「我們也許應該將某些類型的痛苦視為正常,並將涵納痛苦的能力視為人類整體的一個面向,有時甚至是發展所必須。」
由古至今的許多學問都在幫助人們面對痛苦──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在本書中,科貝特為我們做了精采的整理。在物質科技至上的當代,他強調以靈性眼光看待痛苦,才能化苦難為轉化的力量。轉化過程必定艱辛,卻能幫助我們活出生命的意義。
《受苦的靈魂》提供了痛苦的轉化潛力,以及如何在心理諮商中處理痛苦的方式。在本書中,作者科貝特博士細緻描繪了靈魂的苦痛,並巧妙勾勒出痛苦於臨床、哲學與靈性上的概念,而這些概念皆見證了人類精神上的堅韌不拔。——烏蘇拉.沃爾茲(Ursula Wirtz),《靈魂謀殺》作者
本書特色
◤ 延續《理解邪惡》的論述風格,科貝特博士此次以心理學、醫學、哲學與宗教神話,甚至經濟學……等的觀點,通盤爬梳痛苦的定義,進而引領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與一般大眾,深入了解痛苦與受苦的面向,試著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 寫給心理治療師至一般大眾的備忘錄,不斷提醒人們觀看苦痛的角度不能過於單一、簡化;當我們能試著探究痛苦的深層原因時,就能更靠近心理治療關係中的核心。
誠摯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許德謙|私人職業精神分析師、牧師、靈修導師
劉紹華|人類學家
盧郁佳|作家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 薦 序| 基督徒為什麼要聽無神論者談苦難?/許德謙
|推 薦 語|
|譯者序一| 人類的痛苦永無停歇,好在,有人看見/楊娟
|譯者序二| 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曲海濤
|前 言|
|第 一 章| 導論
痛苦與心理治療
精神上的痛苦
痛苦與心理治療師的訓練
心理治療的道德層面
心理治療師的世界觀與人性觀
大腦、心靈與痛苦
心理治療中的價值觀和假設
心理治療實務中的痛苦
憂鬱和抗憂鬱藥物的使用:一個用我們的方法處理痛苦的實驗案例
痛苦的轉化作用
|第 二 章| 痛苦的形式
由痛苦的情緒所導致的苦痛
嫉羨帶來的痛苦
被嫉羨
對嫉羨的心理治療
因不隨波逐流的觀點而受苦:蘇格拉底和賽麥爾維斯
疏離的痛苦
孤獨
治療孤獨的方法
憎恨是痛苦的根源
心理治療中的憎恨
自我憎恨
促成憎恨的社會因素
代罪羔羊的痛苦
代罪羔羊的複雜性
貧困導致的痛苦
欲望導致的痛苦
處理由欲望導致的痛苦
悲傷
悲傷的心理治療
慢性悲傷
哀悼是創造性的過程
殘忍
殘忍的心理根源
對動物的殘忍行徑
拷問
|第 三 章| 神聖的痛苦
聖痕
自殘:來自宗教信仰,還是神經症的驅使?
犧牲、痛苦和命運
犧牲所涉及的心理動力因素
痛苦、自我犧牲和殉道
殉道者與受虐狂
代罪羔羊的犧牲
關於自我犧牲和自我愛護
|第 四 章| 痛苦對人格的影響
痛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因應痛苦:保護與轉化
痛苦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對改變的阻抗
關於絕望、希望和信念
痛苦所導致的自殺
自殺的動機
自殺可以是合理的嗎?
治療自殺傾向患者的注意事項
對悲劇故事的享受: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別人受苦?
|第 五 章| 幫助受苦者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和社會生物學
社會心理學與利他主義
是否存在利他主義人格?
列維納斯對心理治療的重要
旁觀者效應
預防痛苦所造成的人格受損
與受苦者的照顧者進行心理治療
慈悲、同情、同理心、可憐和安慰
治療的臨在與心理治療中的超個人自性
助人的心理面向
治療師對痛苦的消極反應:耗竭和慈悲疲憊
治療作用
對痛苦的執著:菲洛克特底神話
|第 六 章| 靈性與宗教的解方
引言
神義論
與基本教義主義者進行心理治療
宗教應對痛苦的方法
猶太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基督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伊斯蘭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佛教應對痛苦的方式
印度教對待痛苦的方式
克里希那穆提
西蒙娜.韋伊
從非二元的視角看待痛苦
無神論和西方世俗文化對待痛苦的方式
痛苦經歷中的聖祕體驗
匿名戒酒互助會的靈性面向
痛苦與深度心理學對於靈性的探究
新時代思想
是神造成了痛苦和邪惡嗎?宗教是否傾向於忽視神的黑暗面?
|第 七 章| 應對痛苦的各種心理治療取向
心理治療理論基礎的假設和前提
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痛苦
認知行為「以證據為基礎」中的證據問題
對證據的質疑
|第 八 章| 痛苦與發現意義
意義的重要性
痛苦的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
意義的來源
意義與靈性
尋找意義
對尋找意義的忠告
評估的重要性
榮格
維克多.法蘭可
意義與慢性疼痛
恐懼管理理論及其意義
用哲學諮商的方法處理痛苦
哲學諮商的問題
|第 九 章| 痛苦即閾限
閾限
我們文化中的閾限過程
神話中的痛苦
再結合(Reincorporation)
心理治療和儀式過程
|第 十 章| 徹底接受痛苦:臣服的過程
接受的需要
宗教傳統中的臣服
心理治療中的臣服
臣服與屈從
受虐的痛苦
對詞源的探索
|第十一章| 痛苦、宿命和命運
痛苦注定要發生嗎?
心理學對宿命問題的貢獻
榮格對宿命的態度
存在主義的方法
天命
宿命與共時性
自由意志
運氣的心理學
|第十二章| 疾病帶來的痛苦
疾病的體驗
在疾病中尋找意義
與性格結構有關的疾病
關於身心症或心因性疾病的問題
後記
終曲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
在英國接受醫學訓練,為個人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和榮格分析師,亦為美國加州帕西菲卡研究學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深度心理學教授。他的主要專業興趣為心靈的宗教功能、榮格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結合,以及心理治療進展如何能是一種靈性操練過程。
他著有眾多專業論文和七本書,包括《心靈與神聖》(Psyche and the Sacred)、《心靈的宗教功能》(The Religious Function of the Psyche)、《受苦的靈魂》(The Soul in Anguish)等書;也是四卷論文集包括《心靈的故事》(Psyche’s Stories)、《深度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等的合編者。
審閱者簡介
蔡怡佳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 宗教研究博士,杜根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開設宗教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宗教修行與轉化、宗教與障礙研究等課程。近年之研究主題包括宗教經驗、自然中的靈性體驗,以及繪本與生態靈性。著有《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並與其他學者創辦《複眼重讀:宗教學與人文心理》網誌。
譯者簡介
楊娟
應用心理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有知心理】創始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註冊心理師。譯有《牛津通識讀本:抑鬱症》,合譯多部專業著作。(負責翻譯本書前言、第一、二、五、六、七、九、十與第十二章)
曲海濤
心理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參加過中美精神分析、中美亞隆團體等連續培訓專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註冊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目前就職於高校心理中心,合譯多部專業著作。(負責翻譯本書第一、二、三、四、六、八與第十一章及後記、終曲)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