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的結構安排如下: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一共六章。緒論作為篇首主要是選題原因、國內外研究列斐伏爾晚期思想的文獻綜述,同時又包括列斐伏爾在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轉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於我們在總體上把握其思想史的脈絡和地位;此部分還包括對本文的核心關鍵字“空間生產的知識”的含義以及框架與旨趣的解釋,這一部分算是本文的核心框架的提示;最後闡述了本文的結構安排等等。 第一章主要是為了闡明列斐伏爾的城市空間思想並非是其早期思想研究的改弦易轍,而是其鄉村社會學與都市社會學實踐研究的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的最高成果。早期的鄉村社會學研究與對新興城鎮建設的考察為其後面的城市空間生產思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論基礎與問題式構架,同時也說明其後面的空間思想研究也不能脫離開其早期的社會學研究經歷。正是在新興工業城鎮與郊區的開發建設的刺激之下,列斐伏爾在資本主義的城市空間看到了現代性的生長、發展與矛盾所在,才開始將其視野從鄉村社會學與鄉村的日常生活批判轉向了資本主義大城市與都市的空間政治研究。同時,通過重新審視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城市思想,列斐伏爾重新挖掘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為其理解從鄉村到都市的巨大轉變提供了方法論工具。 第二章,主要是從1968年五月風暴造成的革命形勢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危機來審視列斐伏爾的城市權利、都市革命以及都市社會的未來規劃思想。列斐伏爾對薩特、瑪律庫塞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和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結構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他認為他們之所以沒有看到這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仍舊停留於意識的呼喚,或者結構的多元決定上,沒有看到當代城市本身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時代的地坪聳立在廣大無產階級身邊,並將他們包圍、隔離,以阻止他們起來革命,要麼將它們死死地禁錮在城市的消費主義的牢籠之中,要麼就把它們趕進荒蕪的郊區隔離開來。結構主義與存在主義都無法解釋1968年發生的事件,更無法明白資本主義的新的時代特徵。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面對新的時代問題,列斐伏爾重新圖繪了資本主義的城市空間,並且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城市思想進行重新挖掘和闡釋,對城市的地理形態史進行重新考察,對資本的城市化與空間化生產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研究,再一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議程的激進化,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左派的理論前提、社會想像與革命策略,即城市與空間的生產成為資本主義延續的新的陣地,新的都市社會有可能在對資本主義進行空間批判的基礎上得以顯現。 第三章,通過考察列斐伏爾提出的一種新的問題式即都市社會的基礎上,考察列斐伏爾逐漸走向更加一般的空間問題的分析,同時列斐伏爾也逐漸發現必須扭轉馬克思主義重視歷史忽視空間維度的趨勢,從而提出要從元理論上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空間化的改造。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生產實踐的歷史辯證法,被列斐伏爾改造成為都市化的、身體化的社會空間辯證法。辯證法的空間化,不僅僅使地理學進入當代批判理論的中心,把歷史性和空間性結合在一起;更加重要的是,空間化——這種開放的辯證法為把各種進步的社會運動結合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討論的是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知識的得以建立起來的核心支撐,通過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空間化重構,列斐伏爾提出了一個宏大的理論設想,那就是:隨著資本主義都市化、全球化的急劇擴張,馬克思的革命語言需要重新審視,資本主義通過佔有空間生產空間而重新實現了倖存與發展,這是20世紀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之所以出現快速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所以務必更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將之升級到空間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維度。而所有這些理論嘗試核心是圍繞著馬克思的《資本論》尤其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以及“三位一體公式”來展開的,這是列斐伏爾空間思想中被誤解最多,也常常被忽視的一個重要維度。同時也考察了列斐伏爾對資本主義空間矛盾的揭示與批判。 第五章是第四章的自然延續與重要發展補充,不過列斐伏爾有關全球化世界化與國家空間理論相關主題,在國內學術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列斐伏爾在寫完《空間的生產》一書之後,在20世紀70年代末通過對國家理論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的系統考察,尤其是對國家的空間性構成、國家生產方式以及全球化、國家與都市地方之三位一體的空間政治學的集中闡述,補充了其《空間生產》尚未系統闡述的國家、全球化在緩解資本主義滅亡、進行空間生產的具體統治與空間修復機制。同時列斐伏爾的國家生產方式理論在回應新自由主義的空間問題時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第六章通過對列斐伏爾的空間政治解放議程,尤其是社會主義的差異性空間、自治、新公民權與國家逐漸消亡的相關思想的考察,揭示了列斐伏爾的晚期思想仍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旨趣。將城市權、差異權、自治權與公民權統一起來,提出了一種後社會主義式的大眾民主社會理想。不過,列斐伏爾的思想已經溢出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範疇,其革命理想已經脫離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軌道,而走向了尼采化的、身體化的極樂的建築烏托邦。 最後一部分是結語,其中我們試圖對列斐伏爾晚期思想,尤其是空間思想進行批判性的評價和審視,發揚其對馬克思主義以及更加寬泛意義上而言,對人文社會科學作出的重要貢獻及其存在的理論局限。同時此部分還試圖將視野延伸到當下的現實社會語境,展望列斐伏爾在21世紀的萬花筒式的、豐富多彩的理論潛能及其影響。研究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的知識並非是要為他人做嫁衣,而是為了借鑒其相關思想,立足本土關懷與當代中國的城市空間實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復興以及中國城市空間的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導論 空間生產的知識 一、本書的緣起與研究意義 二、何為列斐伏爾思想的“晚期” 三、列斐伏爾晚期思想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四、空間生產的知識:含義、框架與旨趣 五、本書的篇章結構 第一章 從鄉村到都市: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視野轉換 一、被輕視的時光 二、方法的奠基:作為時間-空間發生學的“回溯-前進法” 三、鄉村社會學視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四、從鄉村歷史社會學到都市日常生活現代性批判 第二章 都市社會的辯證想像 一、五月風暴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危機 二、城市生活危機與城市權:開拓反資本主義鬥爭的新起點 三、都市革命:“盲域”與“知識新大陸”的發現 四、都市社會:問題式、幻象批判與可能性 第三章 從都市辯證法到社會空間辯證法 一、列斐伏爾辯證法思想的歷史軌跡 二、戰術與戰略:都市辯證法 三、歷史的終結與空間問題域的凸顯 四、社會空間三元辯證法:空間政治學的認識論探索 第四章 空間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初步建構 一、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空間化到空間政治經濟學批判 二、“新三位一體公式”:列斐伏爾空間政治經濟學的奠基 三、空間生產、資本迴圈與資本主義的倖存 四、空間生產方式: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概念的空間化重構 第五章 國家空間理論 一、馬克思的國家理論與國家生產方式 二、國家、空間與資本積累 三、全球、國家與地方:空間尺度政治學 四、國家生產方式的當代轉型:從空間凱恩斯主義到後福特主義 第六章 空間政治解放議程:差異、自治與具體烏托邦 一、總體與差異政治:邁向社會主義的“取用空間” 二、自治:從國家權力批判到大眾激進政治 三、日常生活革命的崇高理想:棲居與極樂的建築烏托邦 結語 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的知識”的貢獻、局限及其當代理論潛能與啟示 一、破壞性的創造: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的知識”的貢獻以及局限 二、千面列斐伏爾: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的知識”的理論潛能 三、“空間生產的知識”對當代城市空間生產實踐的意義與啟示 附錄 亨利·列斐伏爾生平及主要著作年表 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魯寶 男,1990年11月生,河南信陽人。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已在《山東社會科學》《福建論壇》《理論探討》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研究領域: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哲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