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一冊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近百年來的古史爭議 第二講 文獻、考古與器物挖掘 第三講 新石器時代遺址探祕 第四講 夏、商、周的崛起之路 第五講 聚落、建築與共主更迭 第六講 古代文字與古代信仰 第七講 鬼氣森森的商朝 第八講 從部落共主到國家體系 第九講 商、周之際的劇變 第十講 從祖宗到天命,從鬼到人 第二冊 第一講 中國古地理的基礎 第二講 中國古文法的基礎 第三講 中國文字和中國語言 第四講 古代城市的轉型變化 第五講 從封建到諸國 第六講 王官學與諸子學 第七講 重新認識孔子(一) 第八講 重新認識孔子(二) 第九講 重讀《老子》 第十講 重讀《莊子》 第三冊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春秋的時代精神 第二講 戰國的國家勢力推移 第三講 東周的戰爭變化與墨家 第四講 《楚辭》與獨特的楚文化 第五講 重讀《孟子》 第六講 重讀《荀子》 第七講 法家與秦的興起 第八講 大一統帝國成立的條件 第九講 秦始皇與始皇陵 第十講 誤打誤撞的漢朝創建 第四冊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由秦到漢的變與不變 第二講 西漢前期的統治動向 第三講 武帝的作為與匈奴的崛起 第四講 悲劇飛將軍李廣 第五講 太史公和他的史學理想 第六講 《史記》、漢賦的昂揚文字精神 第七講 虛矯的漢賦,後悔的漢武 第八講 今古文經之爭與董仲舒 第九講 讖緯文化與貨幣經濟 第十講 帝國的宿命,王莽的新途 第五冊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怪異的新,重生的漢 第二講 外戚、宦官、士族大亂鬥 第三講 漢代的社會運作與社會風氣 第四講 漢代的食衣住行 第五講 漢末亂局與民間宗教 第六講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第七講 土地秩序與群雄割據 第八講 《論衡》的奇言怪論與魏晉清談 第九講 魏晉新文化的形成 第十講 原始佛教與早期格義 第六冊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鳥瞰中國中古史 第二講 《人物志》與《世說新語》 第三講 佛教東來與中國思想大變遷 第四講 南朝的興衰沉浮 第五講 門第、僑姓與六朝經濟 第六講 樂府詩、五言詩、陶淵明的田園詩 第七講 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第八講 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第九講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統治 第十講 北魏的變革與瓦解 第七冊 第一講 隋朝得天下的基礎 01隋唐: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 02從北朝歷史,才能弄清楚隋唐怎麼來的 03高歡對鮮卑勳貴的寬容態度 04《顏氏家訓》中記載的胡漢女性差異 05從鮮卑人漢化到漢人鮮卑化 06邙山之役後宇文泰的關鍵決定 07棄漢姓改胡姓,關隴豪右換得軍事領導權 08關隴集團的崛起,宇文邕的兵制改革 09兵農合一:均田和府兵的徹底結合 10周武帝廢佛:求兵於僧眾,取地於塔廟 11從平陽之戰看宇文邕的伐齊部署 12「亡國套式」無法釋疑北周的迅速滅亡 13長期停滯的南朝vs與時俱進的北朝 第二講 隋朝的積極作為與覆亡 01地方上廢除郡,改州─縣二級制 02人才晉用上廢九品中正,建立貢舉制 03廢鄉官和恢復「本籍迴避」 04「輕賦」使得國家人口增長 05中古城市典型:宇文愷重建的長安城 06洛陽東都的興建和運河、官倉系統 07戶籍上大搜隱匿,力役資源過度役使 08隋文帝和煬帝的南方情結 09煬帝三征高句麗,好大喜功背後的隱憂 10關隴集團的挫折與分化 第三講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01唐朝:非貫通一致的時代 02一個唐朝,四個很不一樣的階段 03貞觀之治為何是初唐的核心? 04玄武門之變的代價與後遺症 05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及武則天的悲哀 06兩任「回鍋皇帝」,皇族女性介入政爭 07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處理門閥 08散官、職事官並行,打破門第人才獨占 09府兵、均田變質,盛唐沒落的「盛世詛咒」 10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法制破壞、權力外放 11弒帝立帝,宦官亂政的晚唐與黨爭 第四講 唐人的客觀與主觀世界 01元稹和白居易筆下的「胡旋舞」 02唐朝的藝、妓文化 03好動的身體,大臉愛胖的審美觀 04妝髮的誇示表現,相對平等的兩性關係 05婚姻從兩家的事變成兩個家族的事 06假子制流行,外族大量湧入中國社會 07從「十部樂」看樂舞的異質風格 08僵化的主觀世界,沒能妥善應對胡人 09從均田到兩稅:人身統治模式的瓦解 10「同中書門下」的相權降等意涵 第五講 重讀唐詩(一) 01不是所有的詩都是「唐詩」 02近體詩:講究語言上的音樂性 03沒有整齊對仗能力,就沒資格作詩 04「是非」變成「對錯」,對仗深入人心 05唐詩的不自由和獨特精神怎麼來的? 06「為文造情」,具體而微的小宇宙 07唐詩多用「興」,一種無端、反敘述傾向 08消解「我」,主客交融的曖昧普遍性 09〈鳥鳴澗〉、〈旅夜書懷〉的人與自然 10有意識地呼應別人,詩的集體意義世界 第六講 重讀唐詩(二) 01以詩賦取才,寫詩成為向上流動關鍵能力 02唐詩的活力,來自開放與收束間的拉扯 03初唐的詩史意義:近體詩形式確立 04從王梵志和王績,看初唐詩的純樸與離俗 05王維詩中的「獨」和「靜」 06可以隱退似王維,亦可雄放如李白 07盛唐詩中的自然:重字韻味和異國情調 08地理和社會的流動,豐富了唐詩內容 09李白和杜甫:一個享受詩,一個為詩奉獻 10中唐社會詩:老嫗能解,為民為事而寫 11奇僻、費解、苦吟,中唐詩另一特色 第七講 唐代的佛教與佛寺 01隋唐佛教的核心:選擇、整理、混合 02傅奕反佛,及唐高祖下詔「沙汰僧道」 03玄奘:開取經風氣,建譯場組織 04唐代為什麼選擇大乘而棄絕小乘? 05從三論宗的「內外並呵」到「判教」思想 06空、假、中,天臺宗的「三諦圓融」 07以分析反分析的「三千一念」 08天臺宗的「教觀二門」和「五時八教」 09華嚴宗的十玄門、四法界 10高度思辨的佛教與唐武宗滅佛 第八講 從門第到科舉 01唐代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 02二館六學,學校和科舉相互為用 03家學轉公學,收奪世族的人才控制權 04朝秀異制傾斜,進士逐漸高於明經 05刻意破格、為寒門而設的制舉 06從薛元超的人生遺憾看科舉下的唐代社會 07什麼是宰相中的宰相?兼看唐代官制 08干謁、溫卷、自贊,考生的自我宣傳術 09牛李黨爭:中古門第勢力的最後集結 第九講 躍動的復古精神 01記述議論用散文,發抒感受用韻文 02六朝散文的駢儷化、非實用美感 03第一波復古:陳子昂、李白「返遠古」 04第二波復古: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 05韓愈:復古是「得其心」而非「逐其跡」 06反對模仿前人,寫文章要有自我風格 07柳宗元:文以明道,得其心而逐其跡 08從《唐文粹》看古文運動的影響 09古文是新興的,古文之前是落伍的 10如何對韓愈、柳宗元的成就進行排序? 第十講 藩鎮的歷史作用 01府兵制的運作與「不課戶」的代價 02從府兵任務看虐戍、逃戍現象 03〈新豐折臂翁〉道出府兵制的崩壞 04方鎮兵力遠超過彍騎,長安三度陷落 05安史之亂是如何平定的? 06中央之外環繞藩鎮,朝廷無力節制 07以安史之亂為界,判若兩朝的大唐 08從地方分權的中古走向中央集權的近世 第八冊 第一講 從中古到近世的過渡 01教歷史不該堆砌史實,要有自己的史觀 02余英時對王陽明「悟道」的突破研究 03文人、商業、都市,三項近世元素 04近世特徵:文人文化及延伸的全面生活 05朝代觀下的五代十國,看錯了歷史重點 06武人治國:五代十國最特殊的現象 07武人黥面與養子制,為社會帶來破壞 08偏離文明基本方向的荒唐、裂解時代 09上襲唐朝藩鎮,下啟宋朝對反思想 第二講 近世史概念的由來 01內藤湖南的〈唐宋時代概觀〉 02自由民崛起,帶動知識活潑、貨幣活躍 03上古、中古、近世,有方向性的斷代說 04歷史的內在證據呼應「唐宋變革論」 05科舉在宋代,階層流動的高度可能性 06近世社會高識字率的三重意義 07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城市性格的戲文小說 08通俗文化對菁英文化的滲透 09貴族消失,士商融合的地方仕紳形成 10從佛道的入世看近世的內向化 11近世如何終結?外來衝擊抑或內部衝突 第三講 北宋的建立與鞏固 01周世宗壯志未酬,趙匡胤黃袍加身 02「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03《涑水記聞》等透露的陳橋兵變真相 04擁立風盛,不得不為的「杯酒釋兵權」 05釋兵權的下一步:更戍制與將不專兵 06用文人壓制武人,以皇權弱化相權 07金匱之盟?還是「燭影斧聲」? 08兄規弟隨,皇帝主觀意識介入官僚體系 09從幾個方面看皇帝與宰相的關係 10影響千年的「重文輕武」立國精神 第四講 祖宗家法和崛起的文人文化 01朝代競爭:約束皇帝的重要手段 02文武分途,文官全面性壓倒武官 03從狄青到岳飛,文官集團猜忌的宿命 04祖宗家法徹底框限宗室、防堵外戚 05祖宗家法如何管束宦官? 06宋朝官員的薪俸與待遇堪稱優渥? 07進士成為文人系統的最高標準 08重文辭而輕論策,科舉不合理下的改革 09文人價值在於藉由美學態度標榜自己 10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 第五講 「琴」:中國音樂的發展 01文人文化:教養身分的副產品 02琴的古老尊崇,從考古到劉向〈琴說〉 03中國樂譜是記錄動作,而非記錄聲音 04從「八音」到「吹、打、彈、拉」 05唐玄宗時的雅樂、坐部伎、立部伎 06大曲的樂歌舞形式,中國器樂的最高峰 07旗亭畫壁,詩人和梨園伶人間的趣聞 08宮廷音樂沒落,文人和音樂的關係提升 09不為聽眾而奏,只能為知音而奏 10瓦舍、勾欄:市井音樂的興起 11雜劇到戲曲:近世社會輝煌的表演風格 第六講 「棋」:中國的遊戲生活 01棋:唐朝宮廷子弟教養的重要項目 02《集異記》中棋痴王積薪的一段奇遇 03何謂十訣?棋譜讓下棋超越了現實時間 04圍棋的傳說神祕感和兵法化比擬 05王安石的「道我贏」與蘇軾的「敗亦可喜」 06棋藝與人格價值,圍棋也有「九品」 07從西方美學教育看圍棋遊戲的「不可測」 08圍棋的模糊曖昧與象棋的相對具象 09遊戲的等級,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 10當遊戲沒那麼簡單,才進入文人文化 第七講 「書」:中國書法的演變 01保留圖像、數量龐大、表現美學的文字 02從篆書到隸書,從刻蝕到墨畫 03碑楷行草,字體和書寫工具的密切關係 04字如其人,學書之要在「精神」 05臨帖:近世文人生活中的新習慣 06「宋人意勝」建立在「唐人法勝」基礎上 07蘇軾與黃庭堅,作家兼書家兼理論家 08米芾得王獻之筆意,蔡京編《宣和書譜》 09徽宗的瘦金字為何是「一人字體」? 10書法像極了音樂,洞視書法的時間性 11框架中的自由,刻意的藝術行為 第八講 「畫」:文人畫的時代精神 01文人畫四大元素:詩、書、畫、印 02「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 03文人畫不是純粹美術,只任由畫面說話 04畫不只有「古意」,還要「追摹高古」 05院畫的「加法」vs文人畫的「減法」 06山水畫的自然,有主觀自覺的改造 07「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08文人畫經常顯現一份荒枯 09題畫詩:提示觀者如何體會畫境 10保存在畫論中的文人畫核心價值 11擔負文人間酬答到深度交流的集體成就 第九講 禪宗與中國本土佛教 01禪、慧合一,禪宗的核心教義 02「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03五祖弘忍為何選擇惠能接其衣缽? 04徹底「佛性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05不立文字,萬法盡在自心 06不在佛經,而在人事、人性中求佛法 07「庭前柏樹子」,禪宗的「破」與機鋒 08「呵佛」、「罵祖」,禪宗的否定表達 09「棒喝」的瘋狂喜劇性精神及其隱憂 10宗杲的佛教世俗化與佛、儒交融 11禪宗沾染著濃厚的中國社會性質 第十講 理學及儒家的復興 01從《宋明理學概述》序看錢穆治學來歷 02宋明理學:安放個人生命的真切探索 03什麼是最高的自由?我欲仁,斯仁至矣 04以三國斷代,個人存在思考的新階段 05理、教之爭,從理教並存到理勝於教 06這個世界找不到沒道理的東西 07陸九淵的「心即理」,理本就在心中 08程朱的「性即理」,理在感官發動前 09程朱的實踐工夫:格物窮理、居敬涵養 10四書:安頓心靈及過道德生活的指引 11儒家的復興要從老師開始 第九冊 第一講 重文輕武的代價 01在時間中被證明不準確的歷史律則 02前人寫的歷史並非歷史唯一的答案 03宋代的積弱不振來自於「重文輕武」 04「一統」拼圖缺了燕雲十六州 05雍熙北伐失敗,暴露「將從中御」問題 06皇位繼承的亂源與趙普的態度 07皇權和文人身分的緊密糾結 08從寇準到王旦,士人的集體自尊自信 09武勇價值消失,帶兵本領也消失了 10神宗對西夏的軍事企圖與挫敗 第二講 變法與黨爭 01唯一能和皇帝分權的只有士人 02北宋黨爭的本質是「意見重於身分」 03歐陽修〈朋黨論〉:小人無朋,君子有之 04不只爭是非對錯,更上綱到爭善惡好壞 05言官將力氣都用在指導宰相 06「朋黨」罪名是最簡單的莫須有 07「陞官圖」解密北宋政治抗拒變化之因 08「且要異論相攪,即各不敢為非」 09熙寧黨爭的關鍵人物王安石 10道德修辭敗壞了政治思考的空間 11「目的理性」壓抑「工具理性」 第三講 北宋到南宋,皇帝的統治意識 01宋代皇子傾向文人教育而非君王教育 02皇帝當得沒有意願,宰相趁機擴張相權 03英宗濮議、哲宗廢后,孝親大於皇帝角色 04徽宗:誤生在帝王家的文人 05「聯金攻遼」,皇帝無法判斷國家局勢 06武勇作戰在皇帝心中不成選項 07從「靖康之恥」到「泥馬渡河」 08岳飛的軍事目標從未得到皇帝認可? 第四講 宋代的城市生活 01兩稅法和熙寧變法:貨幣經濟的兩波力量 02從紙鈔到白銀,近世社會的貨幣特色 03南宋以每年的「宋援」支撐住了金朝 04北方人吃到南方米,說明了哪些事? 05從墟市、鬼市到城鎮的交易網絡 06無法併土地,就將剩餘財富用到城市裡 07商人目標:財布於天下,收天下之功 08到汴京相國寺的市集開開眼界吧 09五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城市裡 第五講 古文的自覺運動 01《東京夢華錄》所描繪的汴京繁華 02展現工夫而不是展現思想的考試文章 03宋初蔚為流行的「西崑體」怎麼來的? 04從石介〈怪說〉看文人的新自覺 05明道、致用、尊散體的復古號召 06歐陽修:唐宋八大家真正的樞紐人物 07「一世文宗」彙集《文林》的作用 08曾鞏修國史、安石貶春秋、蘇軾掰皋陶 09蘇軾的達意之美,程頤的作文害道 10理學的反文章及「語錄體」風格 11「道藝分離」造成古文的沒落 第六講 宋詩的破格精神 01說慣了唐詩宋詞,你可知有唐詞宋詩? 02盛唐詩好在「興趣」,宋詩卻有跡可求 03推翻西崑體,設定中唐的詩風榜樣 04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 05黃庭堅的「出律」,雖隻字片句不輕出 06從「人煙寒橘柚」到「人家圍橘柚」 07宋詩具備唐詩中少見的懸疑性 08宋人愛用詩說理,人間事皆可入詩 09南宋四大家,從江西體脫化一家之言 10江西詩派打倒時,詩的可能性也窮盡 第七講 重讀宋詞 01黃庭堅的相思之詞與春天之詞 02詞有強烈的文類個性,和音樂起源有關 03從入樂襯字到倚聲新詞 04閨怨詞:公開與私密間的誘惑力 05五代的荒淫宴樂,給予詞的發揮空間 06李後主詞:銷魂、愁恨和「我」綁在一起 07「庭院深深深幾許」,承襲南唐詞的歐詞 08柳永創慢詞,提高了詞的敘事功能 09蘇詞:將詩的題材和關懷帶進詞裡 10周邦彥的「犯」調和「六醜」 11以文為詞、語句解放的極致代表辛棄疾 第八講 中介王朝:遼、西夏與金 01草原民族劫掠後,東北民族占進來 02契丹的八部聯盟共治與耶律氏的壯大 03從「牛酒會鹽池」到南、北面官 04契丹的南向關係不冒進,索錢勝於搶地 05完顏阿骨打的崛起和遼的軍事潰敗 06女真大舉南遷的歷史後遺症 07海陵王的慕漢遷都,金世宗的恢復舊俗 08党項馬、神臂弓,武力西夏興起 09西夏王陵出土與李元昊的霸業 第九講 草原風雲與成吉思汗 01人物神話忽略的「試誤」漫長過程 02打破草原政權模式的成吉思汗 03中介王朝破壞下,草原的失序與混亂 04鐵木真與義父王汗、安答札木合的爭霸 05怯薛軍:軍隊效忠的關鍵安排 06成吉思汗創造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 07打下中都,蒙古王朝真正的起點 08西域對中國不再能扮演「重要他者」 09帝國統治是水平分配而非垂直臣屬 10奇特的領袖魅力,英雄創造時代的例證 第十講 宋、元之際 01蒙古文字的晚成,明編元史的草率 02強烈的草原性格,不輕易撤退 03從攻城、屠城,到農業財富的認知 04人口銳減背後的統治心態和繼承制 05在擴張事實上的地方分權概念 06窩闊台時期的長子西征與滅金戰爭 07聯宋攻金後,蒙古對農業區態度的轉變 08驛站系統:讓帝國以更大的尺度運轉 09鎮戍制度:新的軍事占領型態 10侵宋行動與蒙古汗位爭奪 11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十冊 第一講 蒙古帝國的全貌 01元朝:對中國文化最陌生的朝代 02不和漢人分權,「小根腳難登白玉堂」 03阿拉伯人記憶中的蒙古戰士 04蒙古人的作戰工藝與屠城傳言 05旭烈兀對伊斯蘭世界的進襲 06伊兒汗國和金帳汗國的信仰武裝衝突 07蒙古帝國的統治、瓦解與歷史遺產 08拉近南北差距,分裂到統一的調整期 09中國文化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 10元朝的戶計制度和「菁英角色的擴散」 11中國的「蒙古化」,改變文明的樣貌 第二講 蒙古帝國的東方一部 01從元朝世系表看出什麼端倪? 02兩個至元、兩個伯顏,不在意記錄需要 03漢化上的遲緩,與單軌多層身分制 04元朝統治為何不需要漢人?兼看包稅法 05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 06疲於徵調,失去游牧與戰鬥本事 07草原帝國的成分,高於作為中國的王朝 08文人在元朝可以做怎樣的選擇? 09文人和政治身分隔開、和商業機制結合 第三講 漢人與漢文化處境 01南宋理學在北方重建的契機 02朱學:簡化儒學,提供科舉擴張的條件 03天下大志縮水、轉而地方化的南宋士人 04理學官學化的關鍵人物:許衡 05有特殊保障和社會地位的「儒戶」 06元代科舉怎麼考?連鎖效應又是什麼? 07《元西域人華化考》的現代觀察 08從三個家族的姓名看漢化這件事 09文人的身分認同高過種族區別 10士人意識與文人文化在元代得以傳承 第四講 宋元時期的東西交通 01抗爭傳遞虛偽訊息、扭曲真理的人 02伊斯蘭的聖地崇拜與基督教的朝聖傳統 03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為何? 04中古歐洲的騎士團與騎士精神 05以宗教為藉口的一樁集體生意 06海上絲路與指南針的西傳 07市舶司與驛站,海陸交通的重要設置 08十四世紀已經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09以國家力量經營船運與海上貿易 10羅馬教廷與蒙古帝國的交流 11造紙術和印刷術帶給歐洲的衝擊 第五講 「殺韃子」與漢民族意識 01朱升的三句建言和明王信仰的聲勢 02宗教寬容下,至福投射的白蓮教興起 03官軍被看扁,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 04「紅巾」和「黃巾」,歷史上的既視 05南北兩大「紅軍」:徐壽輝與韓林兒 06元末大亂起因:災荒現實?民族主義? 07朝廷封官為誘,割據勢力忽降忽叛 08官軍也牽扯在合縱連橫的互鬥中 09真正的難題不是殺韃子,而是整合勢力 10不單純從異質角度看元到明的變化 第六講 明朝的建立與朱元璋 01依附郭子興及「濠州幫」的效忠 02朱元璋的家鄉執念和地域觀念 03三分局勢,考驗朱元璋的軍事判斷力 04陳友諒和朱元璋實力消長的轉折點 05東、西兩面的襲擊與蕭牆之禍 06陳友諒的哀歌:鄱陽湖水戰 07掃蕩湖廣,創建「衛所制」 08擊潰張士誠,發動幾無前例的北伐 09將政權合法性建立在和元朝的連結上 10成功在於「中間」地位與堅持條理 11不停的軍事腳步中忽略的地方制度 第七講 從明朝政制看元朝的影響 01問不同的問題,會帶你到不同的地方 02得天下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03《大誥》:戶戶有此一本的價值觀教材 04逆轉官與民關係的重要訓誡 05從「空印案」看整肅吏治的雷厲作為 06淮西集團的坐大與「胡惟庸案」 07中央廢除中書丞相,地方取消行中書省 08《大明律》的重其重罪,一貫即貪汙 09官員在律令前沒有特權,更被嚴苛看管 10「官」整體降等為「吏」 11文人的價值舊夢,卻失去了尊嚴 第八講 明代商業運作與「資本主義萌芽期」 01「資本主義萌芽期」探源 02社會主義革命前,先得進入資本主義 03農民路線與唯物史觀的矛盾與調和 04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05擺脫「萌芽」框架的經濟史資料庫 06社會活力重新分配與白銀的流通 07百工專業化,無所不是商品 08「南都繁會圖卷」呈現的商業繁榮 09城市:明代最新鮮、最漂亮的風景 10冶鐵、織造、造船,初步的工業化跡象 第九講 商幫的崛起 01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和《胡適雜憶》 02地圖、算學,減少經商困擾的實用工具 03安居「里甲」,朱元璋想像的天下秩序 04明代眾多人口隱匿到哪裡去了? 05可以左右一座城市榮枯的商幫 06「開中制」運糧換鹽,晉商藉以坐大 07「折色」靠關說,與商幫興起四步驟 08徽商的主張:「士商異術而同志」 09資本流入「烏紗帽」和「紅繡鞋」 第十講 雅俗之間的文化活力 01大量製造廉價書的供應中心出現 02興盛的藏書風氣和成熟的印刷工業 03《三台萬用正宗》是百科也是投資指南 04發達的地理述記與《徐霞客遊記》 05從邸報到民間報房,從書信到尺牘之書 06「家訓」表現的純樸家風和士人外殼 07「功過格」與《格古要論》 08商業領域尋求向文人文化靠攏 09最想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中國 第十一冊 第一講 近世後期的歷史動力 01「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02「下層結構」決定了「上層結構」 03學歷史不能不懂多層次的時間尺度 04無法當故事講的,是歷史的大段落 05被新世界體系編納在邊緣地帶 06朱元璋的墾荒政策和《魚鱗圖冊》 07屯田、重視家族帶來的人口動能 08城鄉分野、地域主義到省籍觀念 09舊典範支應不了的困窘與無能 第二講 近世生活──食與衣 01賺錢卻不能花,西方資本累積的動機 02「商」上升到「農」,不如躍升到「士」 03《鳳還巢》顯現的明朝社會現象 04顏色、圖紋等禁令與「衣著逾制」 05從馬尾裙到蘇樣,衣裝的「創起為奇」 06社會衣裝的展示場,舉國若狂的炫耀熱 07公共空間無關市民意識,只在表現身分 08飲食空間的變化:茶樓不只喝茶 09從《儒林外史》看喫茶這件事的普及 10菜餚、食具的排場與僭侈 11「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 第三講 近世生活──住與行 01朝廷掌握七萬公里的驛道與驛站 02「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的限制 03統治工具動機下創造的行旅交通條件 04《金瓶梅》看送別,《夜航船》作談資 05明朝人怎麼搭船?乘輿到飛車怎麼選? 06旅行禁忌變少,建築風水愈發講究 07官員住所規範及《五雜俎》談南北建築 08借景、疊石,《園冶》的造園之法 第四講 王陽明與理學新路 01心性理氣和佛性:佛教對理學的影響 02強調個人、凸顯自在自由的「學」 03理學躍動著道德英雄主義的氣概 04理學家吳澄對「豪傑之士」的探問 05回返初衷的清理,許衡和劉因的選擇 06理學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詛咒」 07道理早於聖賢存在,追求「自得之學」 08王陽明貶謫龍場驛丞的政治現實 09「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 10「好惡之知」而非「聞見之知」 11知行合一,將扭曲良知的各種因素掃除 12大詐偽時代下逼出的王陽明思想 13每個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後遺症 第五講 明代的戲曲小說 01「中國自由傳統」是怎樣的自由? 02戲劇能夠發展,靠的是身分制鬆動 03從「諸宮調」到「雜劇」的形式差異 04雜劇為什麼從歌唱開始? 05從《西廂記》看文人添加的精神資源 06南方的戲曲活力:「南戲」與「傳奇」 07南戲的多種唱腔與崑曲的流行 08說書、話本、章回小說與觀眾 09高度的行業集體性質、隨興遊戲性質 10中國文明的一段「新造字運動」 第六講 黃仁宇與《萬曆十五年》 01革命像一百零一年才可通過的長隧道 02中國為何無法成功地回應西方衝擊? 03將「大歷史」集中在一個特定尺度上 04無關緊要、沒有大事發生的一年? 05不看人物的短時片面,看更根本的結構 06蓄意「罷工」、不運作的皇帝 07君臣之間的雙輸局面和奏本制度 08皇帝指揮宦官,宦官再監視文官 09文官系統的結果主義和道德修辭評判 10小皇帝對張居正的依賴與「奪情案」 11倫常儀節的報復性制約與「立儲案」 12道德過剩,擠壓實質的行政效能 13正面規定都失靈,只剩負面規定在作用 第七講 明代的財政及其危機 01管理工具出現前,國家要如何運作? 02早熟的帝國靠的是意識領導 03白銀從來不是明朝官方的貨幣 04倒退回穀物本位,明代怎麼收稅? 05官和吏角力,戶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06紫禁城的開銷最麻煩也最沒有底 07銀庫難以劃拔,稅畝成為逃稅弊端 08地方分級混亂,官吏員額缺、薪俸低 09明朝官僚體系是管理上無能的敗壞 10黃冊、魚鱗冊鞏固的里甲底層是明朝根本 第八講 新女真勢力的崛起 01「驅除韃虜」的口號發明自日本? 02鼓勵不認同「清國」的人一起強化亞洲 03為何是朝鮮問題釀成中、日衝突? 04滿清歷史的情緒性改寫、選擇性扭曲 05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06從後金到滿清,民族認同的策略調整 07努爾哈赤決意討明的「七大恨」 08「明助天譴之葉赫」,七大恨重要訴求 09邊防部隊也是邊境威脅的雙重角色 第九講 諸寇橫行的時代 01貴妃和太子的衝突疑雲:「梃擊案」 02輟學太子的短暫皇帝路:「紅丸案」 03朝臣嚴批李選侍占乾清宮:「移宮案」 04以禮監視,「朝中」干預「宮中」 05「么麼里婦,何堪數昵至尊哉?」 06皇帝私生活被當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07魏忠賢弄權,熹宗為何「懵然不辨」? 08魏黨的鬥爭手段,與東林黨壁壘分明 09哪個大臣帶兵出去,他就倒楣 10流寇問題關鍵:「括天下庫藏輸京師」 11流寇是明朝政治體系崩壞的總體現 第十講 崇禎皇帝──心理史學的分析 01生祠遍立的「九千歲」魏忠賢的垮臺 02超越前代的絕對皇權與忠君思想 03中國士人有著怎樣的集體心理狀況? 04袁崇煥要求「不以權力掣臣肘」 05「崇禎五十相」,最難服務的皇帝? 06極端的自我中心貫串崇禎朝的統治 07輕信和多疑的矛盾結合 08崇禎人格中深層的遷怒轉移習慣 09「刑部易尚書十七人」看責任逃避心理 10罰遠過於罪,試驗自我權力的界線 11三餉並徵,崇禎君臣給李自成的大禮 第十二冊 第一講 清朝的「偉業」(Great Enterprise) 01當人類經驗的全面記錄不再是不可能時 02和畫地圖一樣,講歷史要決定比例尺 03任何的歷史敘述都是選擇後的結果 04美化明朝,將清朝視為歷史的錯誤? 05「復明」真的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06歷史轉捩點:范文程的進取河北之策 07洪承疇的入關戰略,漢人扮演南征門面 08流寇送來的機會與多爾袞的舉措 09崇禎太子案及南明的結構性缺點 10八旗的自給自足型態與土地圈畫 11圈地、逃人:確定滿漢分立的原則 12順治朝成就:短時間內得以立足中原 第二講 康熙:統治合法性的確立 01順治的罪己遺詔透露了什麼訊息? 02少年康熙親政前的朝中形勢 03鰲拜的權力根源與平南王的歸老效應 04康熙的廢藩決心與三藩兵力規模 05「如政治不能修舉,上尊號何益?」 06展現比漢官更熟悉聖賢書的示範領導 07從覆講到自講,皇帝成了老師 08「內聖」與「外王」在康熙身上混同了 09經學帝師熊賜履和李光地 10以皇朝力量整理宋學等知識工程 11康熙的旺盛好奇心和決不允許的底線 第三講 盛世及其潛伏的危機 01帶著高度危機意識即位的雍正帝 02親力親為、細部管理的統治風格 03康熙上諭「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04「攤丁入地」,人頭稅在清朝消失了 05人口數字成長十六倍的前因與後果? 06火耗歸公以養廉,官吏薪資合理化 07驚人的自信與驚人的心胸狹窄 08從大義覺迷到學禪,折服天下的想像 09權力上的王者外,還要做知識上的王者 10中國士人在知識學問權威上一退再退 11侵犯皇帝獨斷權力的兩樁文字獄 12康雍乾盛世後,帝國進入離心力狀態 第四講 變化中的滿漢文化互動 01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 02乾嘉學派大盛,孔孟權威高過程朱陸王 03從王夫之到顏習齋的「實學」新途徑 04戴震:否定「理」是一種徹底無「情」 05缺乏思想工具的實學走向考據之路 06從舉業士人角度寫成的《儒林外史》 07科舉中人充滿私欲欺瞞的虛偽人生 08從《牡丹亭》到《聊齋誌異》 09高度感染力的文字,愛與性的許多變形 10反映清朝文人文化特殊發展的《紅樓夢》 11個人主義精神的萌芽與士人官僚的挑戰 第五講 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01西發里亞條約帶來的歐洲列國新秩序 02從明到清,視屬國為客為藩的中心意識 03中國的制度觀念中,朝貢就是對外關係 04開港通商,與西方勢力大舉東來 05「傳諭行商」,將外交與通商同等看待 06「全權代表」與絕對皇權的牴觸 07抗拒「北京駐使」,病態的華夷之辨 08覲見跪拜禮:清朝外交上的難解之結 09避忌和外國人打交道與最惠國待遇 10中國無從理解的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 11對西方無知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六講 鴉片戰爭與對外交涉 01鴉片菸是從臺灣傳入中國的? 02從數據看巨量鴉片流入中國狀況 03英國從貿易控制到貿易自由的轉變 04道光朝貨幣亂象:白銀與銅錢兌換失常 05弛禁與嚴禁,及公羊學派的改革傾向 06吸食鴉片者重刑的心理學論議 07林則徐的銷煙行動與英國國會的爭執 08軍事計畫與謀略上的徹底不對等 09南京條約之後,看穿中國的致命弱點 10「列國」與「天下」世界觀的衝突 第七講 清中葉改革動能及其限制 01「十全老人」背後的軍事動員目的 02太上皇與皇帝間的尷尬權力結構 03乾隆遺誥和嘉慶上諭透露的玄機 04從「苗亂」看「養賊自重」的軍事弊端 05亂事綿延之因:反逆者與順民比例改變 06清代的祕密會社為何比以前活躍? 07從造「霆船」看海盜問題與官場態度 08「五霸十槓」、冗員剝削等漕運弊病 09捐官、滿漢官比重,吏治的結構性變動 10湖南帶起的地方吏治「實務」精神 第八講 絕不太平的「太平天國」 01太平天國是和清朝並存的朝代? 02中國共產黨和太平天國崛起的相似性 03洪秀全與「拜上帝教」的信仰核心 04不只進行身體動員,更加上精神動員 05太平天國創造的平等關係與靈活戰術 06軍民合一、財產與共的共同體 07半抄襲、半想像來的政權與領導人內鬨 08大封諸王的瘋狂心理與「天京合圍」 09帶領小傳統對抗士人所形成的大傳統 10中國社會的一次龐大價值衝擊 第九講 儒生、儒將、鄉勇 01研究中國,卻對現實中國極其隔閡 02費正清的「西方衝擊、中國回應」說 03芮瑪麗對「同治中興」獨特意義的探問 04太平天國創造的新敵人:士人信仰 05文人帶領鄉勇,曾國藩與湘軍的崛起 06部隊性質正在遠離而非接近其理想 07皇帝避走,朝廷在政治態度上的分裂 08曾國藩的人格信念壓住漢人的野心作為 09與淮軍結盟的傭兵武力「常勝軍」 10政治骨幹也阻擋不了的官僚沉淪 第十講 通商口岸帶來的變化 01被中國歷史遺忘的「洋人」 02洋行制度下對外國人的層層限制 03科學技術讓中國人體會西方的能耐 04伯駕在中國的醫療貢獻和外交理解 05開放口岸,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 06從華爾到戈登,「常勝軍」的洋人將領 07西洋事物以驚人的速度湧入中國 08李泰國:中國海關與天津條約關鍵人物 09赫德與海關收入的重要維穩作用 10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的八年西學課程 11引介翻譯西書不遺餘力的傅蘭雅 12放棄舊典範、渴求新答案的騷動時代 第十三冊 第一講 慈禧太后與滿清皇權 01處理晚清歷史是減法、高度收束的 02民國史的歷史敘述與分析仍充滿爭議 03帝制成為理解傳統中國的核心主題 04清朝皇帝逐漸凸顯的滿洲種族特性 05慈禧政權造成皇位與皇權的實質分裂 06皇權不在皇帝身上,那能放在誰身上? 07權力真空下慈禧崛起的偶然因素 08祺祥政變與逼退恭親王的隱性政變 09重修圓明園,凸顯同治皇帝的昏庸 10如何以一個女人身分釀成全國性災禍? 第二講 日本與甲午戰爭帶來的震撼 01鎖國鬆禁,鴉片戰爭而來的天保和緩令 02日本成為中國處理西方事務的後遺症 03天皇不肯敕准背書,幕府陷入空前危機 04武士的被剝奪情緒與「尊王攘夷」 05從「禁門之變」到「薩長聯盟」 06倒幕內戰的臨界點與「大政奉還」 07「五條誓文」的核心共識與政體西化 08「和魂洋才」的主導作用與版籍奉還 09從鐵路、學校到銀行看「明治維新」 10以西方帝國主義式的侵奪對付朝鮮 11干涉朝鮮引發清朝和日本的正面衝突 12戰前對日本一無所知,戰後掀起日本熱 第三講 李鴻章與漢人封疆大吏 01《李鴻章全集》:清朝的重要事件縮影 02清政府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沒有政策 03處理八國聯軍亂局的第一人及其策略 04放掉京官期待,投入曾國藩幕府 05淮軍崛起於太平軍和捻匪的雙重戰場 06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最堅定的主張者 07天津教案:李鴻章主導洋務的重要起點 08清末到民國政治骨幹,多出李鴻章幕下 09督辦北洋水師與朝廷內外分途現象 10沒有內政支援的外交與地方意識高漲 第四講 光緒皇帝與戊戌變法 01日本海軍中將致北洋水師提督的勸降信 02屢試不中的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03從強學會到官退民進的晚清潮流 04保國會宗旨與貴二代連結 05康有為痛陳:中國被瓜分的緊迫危機 06建議皇帝站到改革的第一線 07「有亡之實」下,重建一套內閣系統 08「明定國是詔」啟動戊戌變法 09以不次拔擢避過慈禧對人事權的監管 10辦學校到裁冗兵,皇帝的接連上諭 11由皇位發動而非皇權帶領的一場改革 12《戊戌政變記》中「事不可為」的憤怒 第五講 康有為、梁啟超與改革派困局 01康有為最大的特性來自於「排斥」 02古文經偽於劉歆,今文經改於孔子 03出亡日本,廣搜日本書而讀的梁啟超 04體認僑界力量與康梁師生的分歧 05飲冰室主人在檀香山的保皇活動 06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外援拉鋸 07合法性與前瞻性都不夠的勤王之役 08康、梁的思想衝突:自由與保教 09連大弟子都強烈反對的《大同書》 10先啟蒙再救國,還是先救國再啟蒙? 第六講 義和團、八國聯軍與清廷的變化 01義和團:一件荒謬近乎瘋狂的突發事件 02曹州教案與德國占膠州灣的遠因 03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卻團匪難分 04毓賢縱容,袁世凱打壓,拳匪入直隸 05載字輩宗親崛起,權力內化與洗牌 06扶清滅洋、神術可用,北京陷入武裝 07殺人放火現場,慈禧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08炮轟使館的荒唐戲碼和皇權淪陷 09為什麼清朝沒有亡於八國聯軍? 10定調拳匪叛亂和「門戶開放」原則 11舊政權弔詭陷阱與集體的想像秩序運動 第七講 孫中山與中國社會的騷亂 01缺乏中立語言,從歷史認識國父的困難 02僑居地情結,由馬來西亞說起 03在海外僑鄉變成了祖國夢想的化身 04南方的英國經驗,上萬言書的道路轉折 05為起義後援的興中會與「革命家」身分 06倫敦蒙難,海外領導地位的另一關鍵 07 選擇日本作為革命行動的主要盟友 08海外的聲望帶來國內的合作變化 09惠州起義與中國社會的革命夢幻 10同盟會:革命團體紛起後的聯盟 11一個有辦法進行外交折衝協商的總統 第八講 江河日下的中國經濟 01中國是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 02永不加賦、小國寡民的長期影響 03機器紡紗織布,土布無從與洋布競爭 04自然經濟成分下降,貨幣經濟成分上升 05社會勞動力倚幫會,金融業務力靠錢莊 06借錢給清廷是高獲利低風險的好生意 07投資中國比投資殖民地來得划算 08利權奉送,三國干涉還遼的連串後遺症 09列強的投資重點,清朝的借款還款 10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國家 11國家破產下,一場政治社會文化大實驗場 第九講 晚清小說與晚清思想 01扭折西方經驗,安放進中國傳統架構中 02《海國圖志》是藥丸,《聖武記》是糖衣 03《校邠廬抗議》的號復古、實改革 04從薛福成到王韜的洋務和變法概念 05歷史退化論:今日的西方是古代的中國 06反駁「中國先睡後醒」的非拒斥態度 07《瀛海論》:將老祖宗的發明學回來 08兩部《危言》,增強學習西方合法性 09《天演論》的震撼,國家總體強度的自覺 10要創造新的人民,先創造對的小說 11反映現實、帶有譴責態度的晚清小說 12各種現代想像、未來想像的集中處 第十講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1北洋軍:從水師艦隊到新建陸軍 02青年人進軍隊求取前途的高度動機 03「排滿主義」在新軍燎原 04將幣制借款和鐵路借款綁在一起 05抽租的川漢鐵路與「鐵路國有」反彈 06四川保路風潮帶動的社會情緒 07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帶頭效應 08失望的皇族內閣,虛弱的新軍掌控 09袁世凱的盤算:維持清廷和革命黨均勢 10南北議和與動員逼宮,帝國體制終結 11民國史最大主題:帝制瓦解後的努力摸索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