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結構的平面圖與立面圖、
結合插圖解說的人文與環境分析解說,
從埃及、伊斯蘭、希臘羅馬直至近代歐美的建築巨作,
透過圖面看懂橫跨4千年的文明之美
只要了解建築便可得知歷史與文化
建築是一面反映時代的鏡子。由社會結構、文化、技術與思想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所構成,是相當特殊的存在。將四千年的西洋建築史中精選出一些建築收錄書中,並一一解析其之所以「知名」的緣由。既可作為西洋建築史的入門書,也可以當成名建築朝聖之旅的良伴。
濃縮了最新的基礎用語以及鮮為人知的背景等知識!
.古夫金字塔的坡度約為52°,且在其後的金字塔坡度也一直維持在52°左右。可知當時的古埃及人已經懂得運用幾何學知識、精確的測量技術及高度的施工管理能力。
.豪闊的羅馬競技場坐擁4層樓高,是古羅馬市民的豪華娛樂設施。但座位安排上也反映了身分之差,皇親國戚或高官要員等,坐在靠近場內的下層;女性、奴隸或身分較低的男性則坐在最上層。
.港灣城市的多采文化,反映在有豐富樣式的比薩主教座堂小拱廊跟裝飾上,成為保守的義大利早期基督教建築中附有活力的一筆。相隔一個世紀才建好的比薩斜塔,也維持了統一的風格。
.今日在各大商辦高樓中常見的玻璃幕牆,多虧志於「以建築為基礎來整合各種藝術」的包浩斯在德紹的包浩斯校舍上,讓外牆從承重的作用中解放出來,才能體現出構成主義之美的外貌。
◆古代
神與宗教在古代是至關重要的建築主題。古代的宗教基本上是多神教,並建造了各式各樣的神殿,比方埃及的金字塔與神廟。另外,在西洋建築史中,將希臘與羅馬建築稱作古典建築,這是因為歐洲人長期以來將帕德嫩神廟、羅馬劇場等視為重要的建築基礎。而羅馬帝國統治的領域廣闊,不僅限於歐洲,還含括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因此,新巴西利卡等羅馬建築的一大特色便是集古代建築之大成。在羅馬帝國屬於一神教的基督教也獲得正式承認,是歐洲史上的重大事件,從而催生出聖維塔教堂等教堂建築。
◆中世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建設活動在混亂不堪的社會中停滯不前;另一方面,穆罕默德於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以為其基礎的文明在中東與西班牙蓬勃發展,也對基督教社會產生影響。在伊斯蘭、拜占庭的蓬勃發展下,前者有哥多華大清真寺、阿爾罕布拉宮;後者則有以帆拱聞名的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西歐直到查理大帝加冕後,開始奠定農村與都市的基礎,學問與農業、建築等技術則於15世紀開花結果。期間仿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興起,如比薩主教座堂;而後沙特爾聖母主教座堂等的哥德式教堂大行其道。中世建築皆鮮明地反映出伊斯蘭、拜占庭與西歐各自的神學思想與世界觀,互相影響孕育出有別於古典時代的形式,並且具有豐富變化性與多樣性的藝術。
◆近世
義大利為古羅馬文明的核心地區,擺脫了以基督教為中心的中世世界觀,參考古典時代發起了一場著重於人類理性的文化藝術復興運動。世界史中認為近世,是從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直到工業革命開始的18 世紀中葉左右為止。以古典時代為典範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啟了建築師的時代,聖母百花大教堂正是這波復興的產物;接著是得特宮建造時的矯飾主義時期;不久後發展至巴洛克時期,在承繼文藝復興的同時還追求戲劇性的空間造形,建造出如聖彼得大教堂、凡爾賽宮等名建築;最後進入洛可可時期。近代除了基督教的宗教改革,還出現君主專制,因此宮殿等世俗建築也逐漸成為建築師致力的主題。
◆近代
本書的近代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啟蒙主義、市民革命與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代。在其初始時期確立的思想與實踐──新古典主義與歷史主義,兩者從根本上奠定了建築發展的走向。前者的著名建築物為巴黎萬神殿,後者則有英國國會大廈與巴黎歌劇院等名作。建築的發展從19世紀跨越20世紀,始於19世紀末尚未完成的巨作聖家堂、20世紀的現代主義巔峰之薩伏依別墅都是廣為人知的名建築,然而近代還未結束。
本書特色
1.針對任一名作皆一致採取解剖學的方式來描述,從整體到細部,逐一詳加分析。
2.作者陣容不僅跨世代,研究範疇亦為跨民族與風格的新進年輕研究者。
3.每篇解說都乾淨俐落又清晰明瞭,彷彿實際從建築外部走入內部,侃侃而談其中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