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為華人世界(乃至全球)第一次以「共生哲學」角度挖掘、闡發老莊思想的創新之作。 近來,臺灣在新一波疫情(COVID-19)衝擊挑戰下,從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又擴張為「疫苗政治化」的人權與階級之爭。凡此種種,皆讓我們對人類未來、美中未來、東亞未來、臺灣未來,充滿憂患意識而不能不迫切呼籲「共生」。 「共生」(co-existence, co-living, co-becoming),是自然界的存在實情,也是生物界演化不歇的基本道理。用古典中國哲學的概念來說,「共生」乃「天道」運行與彰顯之所在。 正是緣起於「時代感受」與「共生需求」,筆者們即在中山大學發起「漢學之島:中山大學跨文化國際漢學的共生哲學」一平台(Forum)。 一是希望讓臺灣各執己見的是非立場,能夠展開辯證對話的轉化契機。 二是希望在跨文化視域下,積極開發古典漢學「通古今,通東西」的價值潛力,回應當前時勢所需的「共生哲學」之思想資源。 本書應是華人世界(乃至全球),第一次以「共生哲學」角度,挖掘闡發老莊思想的創新之作,邀集各方學者一同在平台對話的十個講次記錄,苦思困頓時局所結籽出來的第一顆果實。我們將「老莊思想」與「共生哲學」如此緊密鏈結起來,是接受時代刺激下的思想回應。可見,哲學概念的開採與興發,原就離不開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編著代序 (3) 第一講 《老子》:「損有餘補不足」的「天均永續」之道(賴錫三、任博克) 001 第一節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 003 第二節 「柔弱勝剛強」的微明覺察 009 第三節 「反者道之動」的天均兩行之道 015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處後處柔以調中 019 第五節 問題與討論 030 第二講 《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自發秩序」之道(劉笑敢、曹鋒、賴錫三) 045 第一節 詮釋與定向:研究《老子》「自然」的方法論 047 第二節 《老子》「自然」的體系義 054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一):「道法自然」—我無為而民自化的人文自然 065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二):詮釋與視域的方法論問題 071 第五節 回應與對話(一):人文自然與共生哲學 077 第六節 回應與對話(二):對「道法自然」的再商討 085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089 第三講 《老子》:「正言若反」「不笑不足為道」的「弔詭.反諷」之道(任博克、賴錫三) 099 第一節 「樸散則為器」:從價值與反價值談起 101 第二節 未分與有分:《老子》的「垃圾哲學」 110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垃圾哲學」的遍中論 115 第四節 問題與討論 126 第四講 《老子》:「無棄人,無棄物」的「和光同塵」之道(林明照、陳贇、賴錫三) 143 第一節 「善行無轍跡」:解放規範的單行道 145 第二節 「無棄人,無棄物」:走出脈絡的寬容力量 158 第三節 對談與回應(一):比較哲學視野下的「和光同塵」 之道 164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二):「活化轍跡」—德希達「抹除」隱喻 170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三):《老子》寬容的補充 176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180 第五講 〈齊物論〉的儒墨是非與兩行之道(任博克、林明照、賴錫三) 187 第一節 〈齊物論〉與萬有互在論 189 第二節 諸道之「樞」:內在待外的是非兩行之道 192 第三節 「果是」?〈齊物論〉的弔詭之夢 200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一):價值叩問—內在多元與批判 反省 206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二):儒墨是非—滑疑與果是 215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223 第六講 儒家與道家的生生對話—「在世共生」的 時代意義(陳榮灼、楊儒賓、鄭宗義、賴錫三) 233 第一節 蔣年豐與梅洛龐帝身體現象學 234 第二節 梅洛龐帝「世界身體」與華嚴宗「法界緣起」 238 第三節 「生生」之意:物物接應的儒道對話 243 第四節 蔣年豐與共生哲學:文化、政治、哲學與宗教 246 第五節 三教共生與氣化主體 249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在世共生」的時代意義 254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265 第七講 汪暉「齊物平等與跨體系社會」的天下想像(陳贇、莫加南、賴錫三) 275 第一節 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汪暉的問題意識 277 第二節 西方帝國與民族國家的敘事架構 281 第三節 京都學派的中國解釋及其東洋近世說批判 284 第四節 跨體系社會與跨社會體系 291 第五節 作為共生之哲學基礎的「齊物平等」 294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齊物平等」的否定治療 301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309 第八講 章太炎《齊物論釋》「天籟怒號」對國家民族、語言文化的超克意義(石井剛、莫加南、賴錫三) 321 第一節 《齊物的哲學》與共生實踐 324 第二節 不齊之齊:章太炎對公理的批判 327 第三節 敢問天籟:彼是環樞的環中結構 331 第四節 莫若以明:章太炎對清學啟蒙閱讀的反思 334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一):「一中心」與「去中心」的兩種齊物解讀 339 第六節 對談與回應(二):齊物哲學與華夷之辨 348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356 第九講 共生哲學對當前世界、兩岸處境的迫切性—與中島隆博教授的對談(中島隆博、賴錫三、莫加南) 365 前言 366 第一節 「co-existence」到「human co-becoming」:對「共生」的解構與更新 367 第二節 否定政治學與共生哲學 376 第三節 資本主義與共生哲學 379 第四節 後殖民理論與共生哲學 382 第五節 東亞文化視野下的共生議題:日本、中國、 臺灣、世界 385 第六節 問題與討論 394 An Urgent Philosophy for our Times and our Strait: Discussing Mutual Co-Becoming with Professor Nakajima Takahiro共生哲學對當前世界、兩岸處境的迫切性—與中島隆博教授的對談(英文稿)(中島隆博、賴錫三、莫加南) 402 第十講 〈齊物論〉的深度歧見與調節之道(鄧育仁、林明照、賴錫三) 443 第一節 深度歧見與公民共同體 446 第二節 公民哲學視角下的〈齊物論〉 449 第三節 議而不辯:不辯之辯的實踐智慧 452 第四節 對談與回應(一):是非的潛轉互化 457 第五節 對談與回應(二):重設框架的莊子思維 463 第六節 回應與對話:價值底線—對兩行之道的叩問 470 第七節 問題與討論 477 徵引書目 483
主編簡介 賴錫三 現任: 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文學院院長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獲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任所長。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特聘教授。 曾至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思勉高等研究院、香港教育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訪問研究。 曾出版: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跨文化編織》、《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等專書。 主要從事當代新道家的重構與跨文化莊子學的推擴。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