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對西方哲學而言,知識論作為專書問世,是近世才演繹出來的一回事;然認知問題的提出與討論,卻早與形上學同久遠。本來,世人平日以「認知」為理所當然而不詳加追究,但當他一旦開始質疑其認知真理的可能性時,知識問題才成了迫切有待化解的難題。而柏拉圖是第一位認真面對此問題的西哲;隨他而來的一系列哲人:包括亞里士多德、多瑪斯、笛卡兒、休謨、康德、馬雷夏、胡塞爾、海德格、謝勒、梅露龐蒂、高達美、郎尼根等,都分別曾在這領域留下他們的心得與貢獻,以致我們可按不同年代之特色,而為他們分辨古典、近世、當代等思潮。
本書以「歷史還原」為經、以「超驗法」為緯,企圖一方面挖掘知識論的基本論旨,另一方面貫通其古今探討之來龍去脈,以祈讀者在「正見」、「正思維」的前提下,達致「正心」、「正行」、「正果」的理想。
作者簡介
關永中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哲學博士
著作:《郎尼根的認知理論》、《神話與時間》、《愛、恨與死亡》、中英論文多篇
第一章 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與理性主義
第二章 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經驗論的極端例子 2.1 從方法論說起 2.2 知識論 2.3 綜合評述經驗論者
第三章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與超驗轉向 3.1 「超驗法」的基本涵義 3.2 康德走上超驗途徑的緣由 3.3 感性--超驗感性論 3.4 悟性--超驗分析論 3.5 想像力與圖式 3.6 理性--超驗辯證論 3.7 超驗判斷 3.8 康德為何未能藉超驗法來建立形上學?
第四章 馬雷夏(Joseph Marechal, 1878-1944)─士林哲學的超驗轉向 4.1 兩重二律背反 4.2 形上批判與超驗批判 4.3 形上批判轉化為超驗批判 4.4 康德未能透過超驗批判而肯定形上領域的因由
第五章 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與現象還原 5.1 現象學的理想--哲學為嚴格科學 5.2 現象學的核心--意向性 5.3 現象學的方法--現象還原 5.4 胡塞爾對內在時間的分析 5.5 胡塞爾晚期方法論的演繹 5.6 胡氏晚期知識論的再反思-《經驗與判斷》之提示
第六章 總結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