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本書是怎樣一本《資本論》入門書?
《資本論》入門——應當從怎樣的視角來閱讀它? 002
為什麽現在重提馬克思呢? 005
本書使用的文本 008
第二章 資本主義社會是什麽:萬物的“商品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定義 014
資本主義會永遠持續下去嗎? 015
資本主義開始於何時? 016
《資本論》以分析“商品”作為開端的意義 019
為什麽生殖會被“商品化”? 022
基於商品的“商品生產” 024
用錢可以買那個東西嗎? 026
“財富”和“商品”的不同 028
物質代謝的大半通過商品來進行的資本主義社會 029
第三章 無事後糾紛的共同體以外的原理:“無緣”商品的起源
商品來自哪里? 034
商品交換的特征 037
勞動力的“賣”和“買”是什麽? 039
第四章 新自由主義改變了人類的靈魂、感性、感覺:什麽是“隸屬”?
“形式上的隸屬”和“實際上的隸屬” 044
新自由主義和無止境的“隸屬” 048
新自由主義改變了人類的靈魂、感性、感覺 052
第五章 丟失了的負疚感、自豪感、階級意識:靈魂的“隸屬”
讓人不明白的“寅先生” 056
源於“負疚感”的支離破碎 063
消失的工人階級 066
純粹蛻變為“消費者”的工人階級 069
第六章 “人生無聊”到底是什麽意思?:商品化之終點的“消費者”化
關鍵內容的覆習 074
“既沒有工作,也身無分文”的“自由勞動者” 075
教育的商品化 079
“增加”才是資本的真實目的 084
第七章 一切都是為了資本的增殖:剩余價值
機器並不會使人類變得輕松 086
商品和勞動的二重性 090
所謂“資本” 094
為什麽勞動力可以生產剩余價值? 099
“必要”的彈性 102
第八章 技術革新為什麽不會使人幸福?:兩種“剩余價值”
“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
圍繞勞動生產率產生的“錯覺” 106
絕對剩余價值——剝削也有界限 110
相對剩余價值和資本主義的強大力量 113
技術革新為什麽不會使人幸福呢? 118
第九章 現代資本主義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後福特主義的噩夢
20世紀後半期的現代資本主義 122
轉向21世紀的新自由主義(後福特主義)型資本主義 126
後福特主義的噩夢 131
第十章 資本主義是怎樣開始的:原始積累
江戶時代的生產控制 136
作為副產品的“物質性豐富” 140
惡性循環的目的地 143
什麽是“原始積累”? 147
資本主義開始的條件 150
產生“最初勞動者”的“圈地運動” 156
第十一章 被剝離出來的我們:歷史上的“原始積累”
日本的原始積累 162
地租修正所產生的分離 166
日本現在依然無法擺脫封建制殘余 169
從俄羅斯文學看原始積累的過程 172
對封建制烏托邦的懷舊之情 176
契訶夫的《櫻桃園》講述的“土地商品化”故事 179
原始積累過程的持續性 181
利用了“空間差異”的勞動價值廉價傾銷 184
因革新而產生的剩余價值是有限度的 186
原始積累與暴力 189
一直堅持“階級鬥爭”的是“有錢人” 191
階級鬥爭成為可能 194
第十二章 “共同富裕”不離不棄的時代:階級鬥爭的理論和現實
階級鬥爭的概念 198
再分配機制的逆向利用——命運由居住的地方決定? 200
東京市民應該細細品味的“落寞” 204
歷史性失敗的鬥爭戰略 206
立場模糊化加劇的工會 210
失去了作用的“階級鬥爭”的戰略 211
第十三章 有開端就必將有結束: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
《共產黨宣言》中的階級鬥爭概念 216
《資本論》的哪里提到階級鬥爭? 222
階級鬥爭與結構主義 225
有開始就必將有結束 227
第十四章 敢於說出“這樣的東西能吃嗎”?:這句話嗎:階級鬥爭的競技場
葉夫根尼·帕舒卡尼斯的《法的一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 232
你,吃的是什麽? 238
為什麽英國料理變得如此難吃了呢? 240
作為階級鬥爭競技場的感性 248
結束語 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