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處走訪自殺孩子的父母,是想了解那些受到欺淩的孩子的感受。因為被害者已經不在人世,我們無法直接去傾聽他們的心聲。但是,通過多次去拜訪那些受害者的父母,聆聽他們的悲嘆,將孩子逼至自殺境地,或者說是未能盡到挽救他們生命責任的當代學校,以及殘酷涼薄的孩子們的世界,逐漸浮現在眼前。
甚至於,這種將人欺淩至死的殘酷,在事件之後還蔓延到受害者的父母,轉變成區域對被害者家人的孤立問題。這簡直超乎我們的想象。
——摘自本書前言
編輯推薦
有別於同類圖書案例分析、追責、批評的敘事框架,本書以校園欺淩受害者家長的錐心親述,直抵欺淩行為的本質,激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閱讀一個個沈重的案例,特別是傾聽了孩子們的遺言,任何一個有良知的讀者都將深切感悟到,痛苦是不可比較的,質問受害者不夠堅強是何等虛偽自大。要阻止悲劇發生,只有杜絕欺淩行為本身。
本書雖成書較早,如今讀來卻毫無隔膜感。校園欺淩一直是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悲劇總是一再上演。然而,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1999年至2005年間,欺淩自殺事件的數量卻是“零”。這反映了學校和教育行政當局應對欺淩問題時重私利輕責任,瞻前顧後、束手無策,因而一味粉飾太平。資深自由記者和紀實作家鐮田慧,采訪12個因欺淩而自殺的孩子的父母,通過他們的證言,揭露教師的冷漠疏忽、校方的推卸責任與教育委員會的明哲保身。嚴峻的現實令人憂慮,更發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