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彭波那齊的《論靈魂不朽》(1516)、瓦拉的《關於自由意志的對話》(1439)以及費奇諾的《關於心靈的五個問題》(1495)三部分組成,展現了這一時期哲學的三種面相及其背後共通的人文主義新興意識。其中,彭波那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傳統,他將強調個體靈魂的尊嚴與價值的新人文主義引入學術傳統之中,並致力於支持人性論觀念。 而以獨創性和批判精神著稱的瓦拉,則對亞里士多德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吸收,認為靈魂具有尊貴的性質,人類靈魂相比動物靈魂的高貴之處在於,人類的靈魂是不朽的,也就是說,靈魂在人死之後依然持存。相比彭波那齊和瓦拉,費奇諾意義上的靈魂學說則是柏拉圖(主義)神學式的“靈魂不朽”,他對靈魂論題的論證首先依賴於對於本體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刻畫。 可以說,三位哲學家從三種不同的維度對靈魂與自由意志這一議題進行了思考和探討,他們以自己的視域開啟了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人文主義思潮,也啟發了後世對於相關問題的探索。 彭波那齊(Pietro Pomponazzi,1462—1525),意大利亞里士多德主義者。他繼承了意大利大學的偉大傳統,反對阿威羅伊主義的統治地位,並將強調個體靈魂的尊嚴與價值的新人文主義引入學術傳統之中。著有《論靈魂不朽》《論命運,自由意志,以及預定》等。 瓦拉(Lorenzo Valla,1405—1457),通常被視為最富有獨創性和影響力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之一。著有《<君士坦丁贈禮>偽作考》《論拉丁語的優雅》等。 費奇諾(Marsilio Ficino,1433—1499),15世紀意大利最具影響力的柏拉圖主義擁護者之一,以拉丁語首度註譯了柏拉圖全集,著有《柏拉圖神學》等。 陸浩斌,山東大學文學院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比薩高師聯合培養博士。研究興趣為莎士比亞、經典闡釋與現代批評、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政治哲學與思想史、跨學科研究等。譯有《文學事件》《莎士比亞的意義》(合譯)等。 周琦,山東大學英語專業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專業碩士,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專業博士。現為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已發表《民族性的“遮蔽”及其背後——沈雁冰對格雷戈里夫人劇本的譯介》等多篇論文。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