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以中文探索日本茶陶審美觀的書籍。史學家矢部良明將「天正十四年(1586)之變」作為日本茶道美學的分水嶺,此前是對唐物豪奢的崇拜,此後則擁抱高麗茶碗的枯寂。隨後又從尊井戶茶碗為天下第一,轉變為日本國產茶碗一樂、二萩、三唐津的排序。
這個三重轉折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審美觀的重大轉變勢必來自於文化深層的醞釀,也必然在歷史上留下足跡,本書作者相信在探索該「審美」變革時能汲取驚人的養分。「直觀」是柳宗悅在《茶與美》留下的瑰寶,但未指引去向,作者則試圖以前作《器與美》勾勒由內(修為)而外的路徑,再以本書由外(歷史名碗)而內地引導讀者如何實踐「直觀」。
作者希望藉由「覺知審美」來剖析及挑戰幾個日本業界不願碰觸的議題,包括「一樂、二萩、三唐津」排行的私心,落款長次郎的作品卻非其手作的探究,以及樂燒十五代直入的盲點等。並在綜合諸多史料後,對千利休切腹的關鍵因素,中日陶瓷審美的歷史差異,井戶茶碗的身世之謎等議題,提出與主流相異或嶄新的看法。
日本的陶瓷審美放諸全球,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並深深地影響著當代東、西方的陶藝創作。作者希望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進行一次性的濃縮研究,不僅對審美變革前後的日本陶瓷史有所了解,更能共同探索日本茶道與禪相融合的審美精髓。依此培養出不論是面對古文物或是現代作品,都能了然於胸的鑑賞能力。
何謂「覺知審美」?
1. 由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美。
2. 不藉由任何美學架構來覺知美。
3. 感動,是一把覺知審美的鑰匙。面對自己心儀的器物,培育出感動,在能感動之前,不輕易放棄,終將理解何為「覺知審美」。
4. 覺知審美,是一種能量的共振。感動,即是共振,是一種自己的心與器物創作者之心能量的共振。
5. 凝視一件器物,若內心能感知是寧靜、是煩躁、是喜悅、是哀傷,都是理解覺知審美的一大進步。
6. 以實踐願意接受變化的「無我」來鍛造五感,摒棄個人的好惡來感知美,才能真正理解何為「禪之美」。
7. 覺知審美的最高階:靈的感動。從心的感動竄升到靈的感動,肉身在物理上的共振會更高頻,位置會往腦頂端上竄。情緒上能更和諧,甚至能感受到愛與溫暖。
本書特色
1. 從巔峰造極的唐物、來自朝鮮的高麗飯茶碗、和物中排名第一的樂燒,到當代名工的創作,千載間演繹著覺知審美的絕妙故事。
2. 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到千利休三巨匠的世紀審美觀。
3. 以井戶茶碗身世之謎,延伸出禪意之美的辯證。
4. 現代人如何培養賞析古董?帶你回到不同的歷史年代,針對八十多件作品,每一件器物的全解說。
5. 從心的感動提升到靈的感動,實踐「無我」來鍛造五感,透視日本茶道與禪相融合的審美精髓。
6. 由器物藝評家、資深茶人與熟稔陶藝的畫師,攜手合作的日本茶陶鑑賞專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