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503969003 |
定价 |
RMB98.00 |
售价 |
RM107.80 |
优惠价 |
RM80.85 * (-25%)
|
作者 |
支宇等
|
出版社 |
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3-04-01 |
装订 |
平裝. 無. 397 页. 26.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31.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導 論 走向認知藝術學: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的認知轉向/ 001
一、圖像轉向與知覺固化:為視覺想像力而奮鬥 / 004
二、作為繪畫平臺(painting flatbed)的身體與知覺經驗/ 007
三、眼、手、心:從感覺的邏輯、筆觸的痕跡到雲的理論 / 011
四、數碼電子設備時代藝術的“視覺落差”與身體觸知 / 015
第一章 廣義認知詩學 / 021
第一節 廣義認知詩學的理論內涵與關鍵概念 / 024
一、心智轉換:認知心理學內涵 / 026
二、具身認知:認知語言學內涵 / 034
第二節 廣義認知詩學批評實踐 / 044
一、當代版畫藝術的感性配享與具身心智 / 045
二、數位時代繪畫藝術的具身藝術與邊際精神 / 058
三、走向“人文—具身設計學”:數位 AI 智慧時代設計學研究的“認知轉向”/ 070
第二章 認知圖像學 / 079
第一節 認知圖像學的理論內涵與關鍵概念 / 081
一、視覺認知無意識:認知圖像學的生理—心理之維 / 085
二、文化認知:認知圖像學的社會學之維 / 098
三、轉錄與虛構:圖像生產的兩種模式 / 105
第二節 認知圖像學批評實踐 / 125
一、/ 雲 / 圖像與當代藝術的認知機制 / 125
二、鄉土藝術的空間敘事與地方圖像 / 143
三、餘論 / 157
第三章 認知藝術心理學 / 161
第一節 認知藝術心理學的理論內涵與關鍵概念 / 163
一、心理整合:認知藝術心理學的“認知綜合觀”/ 164
二、知識遷移與反抗簡化:藝術認知靈活觀 / 179
三、釋放潛能:藝術教育“認知想像力”/ 196
第二節 認知藝術心理學批評實踐 / 211
一、具身之物的身體經驗與時間意識 / 211
二、當代水墨對固化知覺與透明性書寫的反抗 / 226
第四章 認知神經美學 / 237
第一節 認知神經美學研究的理論內涵和關鍵概念 / 239
一、“視覺模組”與“審美專化”:審美經驗的生理學基礎 / 242
二、追求真相:視覺藝術的恒常性 / 268
第二節 認知神經美學批評實踐 / 296
一、後鄉土繪畫與視知覺的多重草稿競爭 / 297
二、當代版畫知覺經驗的延展與再造 / 308
第五章 認知神經藝術史 / 317
第一節 神經藝術史研究的理論內涵和關鍵字概念 / 319
一、神經藝術史的學科背景與理論緣起 / 320
二、神經藝術史的腦科學基礎與實驗技術手段 / 326
三、神經藝術史理論範式的方法論特徵與學術價值 / 333
第二節 認知神經藝術史批評實踐 / 345
一、西方動態藝術史的認知神經美學闡釋 / 345
二、作為“具身觀看”的中國傳統藝術 / 358
附 錄 認知藝術學與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具身性轉向”/ 369
參考文獻 / 387
後 記 / 395
|
|
|
|
|
|
|
|
|
|
|
|
|
|
|
支宇,文學博士(四川大學2022),博士後(中國人民大學2005),現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學術輯刊《認知詩學》主編,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比較詩學與認知文化研究。
著有《視覺的復活:中國當代藝術的具身觀看與自由知覺》、《具身的進路: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覺認知和觀看方式》、《具身的進路: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覺認知和觀看方式》、《術語解碼:比較美學與藝術批評》、《新批評:中國後現代性批評話語》、《文學批評的批評》、《世界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理論》(合著)、《高小華》(合著)、《永恆的原鄉: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研究》(合著)、《重構景觀:中國當代生態藝術思潮研究》(合著)、《藝術史敘事與藝術經典的重構》(I—IV,合著)。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