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尾 ”有“ 魚化龍,登龍門 ”之意,科舉制自誕生以來,牽動整個唐朝社會,本書除了介紹科舉制度、科舉文化之外,還講述了李白、劉禹錫、李商隱、溫庭筠、李賀、孟浩然等人與科舉和仕進相關的經歷,以及上官婉兒、薛濤等文化女性的遭遇,生動呈現了唐代士人的社會生活與風貌。一日看盡長安花的“ 雁塔題名 ”到底是怎樣的場景?李賀受限於避諱制度無法參加進士考試,白居易的經歷讓人慨嘆“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受到揚州事件影響的溫庭筠早早就進入了“ 科舉倒黴者 ”的名單……他們的奮鬥與成敗折射的是唐朝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底層逆襲永遠是社會活力的來源,也是能打動人心的歷史,我們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編輯推薦
一、令百萬讀者喜愛的歷史學者於賡哲,帶我們妙趣笑談唐才子才女。
闖蕩長安的唐才子亦如今日之“北漂”,闖蕩長安皆為客。白居易就是著名的租房族,甚至寫詩慨嘆“長羨蝸牛猶有舍”,號稱“杜陵野老”的杜甫甚至只能租得起長安郊區到房子;孟浩然謀求薦舉無望,在40歲無奈走向考場,卻是“猶憐不才子,白首未登科”;才女薛濤與元稹的坎坷愛情讓她寫出“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之句,命運讓人惋惜……
二、重識唐朝社會文化,“文人俠客夢”包含了太多我們對於唐代文化的想象,伴隨著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唐朝社會生活,如行卷、交友、宴會、文壇傳奇、長安生活,等等。
盛唐長安真的有“大唐不夜城“嗎?其實只有上元節前後三天的光景,此時不執行宵禁,後來伴隨著商業的發展,甚至一度沒了坊市制度的限制,中國商人的“996”工作制就開始了;與科舉文化相關的唐代社會生活有“慈恩寺塔題名”“探花宴”“曲江宴飲”和“燒尾宴”等;唐代科舉每次取士 30 人左右,錄取比例大概在 2%,整個唐代進士也不過七八千人,但這依然為普通人憑借才華、婚姻進入上層社會提供了一定的路徑。
三、唐朝才女魚玄機曾道“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亦是有唐一代才女們的悲鳴。本書也關注到了眾多唐代女性的故事,如薛濤、上官婉兒,以及宋氏姐妹等。
上官婉兒自幼和母親一起被收為官婢,跟隨母親鄭氏學習,13歲被武則天看中,成為她的秘書,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官至尚宮的宋若憲以“學養服眾”,卻還是因為卷入官場之爭而遭到殺害;宋代《宣和書譜》評薛濤的字,說“無女子氣”,而且頗得王羲之之法。盡管這些女子在歷史上僅被視為站在“才子”身旁的“佳人”,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們還是看到了她們在歷史褶皺中舒展開來的真實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