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格蘭諾維特的《弱關係的優勢》一文是被引率非常高的社會學名篇,但大多數學者只是以線性思維,對其加以證實或證偽,而未分析該文內在的邏輯分析困境,本書即針對這一問題寫作。具體而言,本書圍繞該文的核心思想展開分析,重點考察其核心命題(弱關係優勢)中被遮蔽的問題,從關係傳遞的前提、關係與凝聚的外在聯繫、事物本身的散與聚、關係的超驗意義等方面分析了命題得以成立的條件集合,對從事社會科學研究者有一定的啟發。
導論無關係的關係域 一世界斷裂與聯繫 二斷裂社會之緣起 三本書的結構邏輯 第一章“弱關係優勢”爭議 一論證及相關爭辯 二內在前提之批判 三橋何以可能接連 第二章關係傳遞之前提 一關係何以能傳遞 二多元時間觀並存 三模型之內在矛盾 第三章凝聚外在於關係 一影響凝聚的因素 二關係之多重效應 三關係—凝聚外聯繫 第四章事情本身散而聚 一事物本身凝聚力 二離散與凝聚相依 三形式指引之凝聚 第五章關係之超驗意義 一關係人自助助人 二關係之關係邏輯 三關係概念及譜系 第六章邁向概念性推理 一命題的條件集合 二命題有別於判斷 三推理即概念實現 參考文獻 後記
劉軍,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與社會資本研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2010年、2002年分別赴美國、英國做訪問學者。2003獲得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95年和1992分別獲得哈爾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和理學學士學位。主持3項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出版著述60餘篇(部),獲得北京大學2006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獎。 劉軍教授一直圍繞“關係”開展研究,經歷兩次學術轉型,開闢三個方向。2000年至2008年,劉軍率先在國內開展“整體網研究”,認識到它對“意義”的無視。2008年至2015年,率先在國內將網路交換論納入中國社會的關係研究,利用實驗法探討不同權力結構下的利益分配,解釋強制、衝突、拖下水、守門人等關係現象。 自2015年以來,為破解關係研究的“抽象性”,劉軍教授開始批判知性思維,嘗試結合古典哲學為“關係研究”奠基,提出“關係存在論”思想,使關係研究同時關照“普遍性”“個體性”“特殊性”,緩解現代性造成的各種“關係”斷裂。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