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緒論/001 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001 二、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006 三、 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法 /015 第一章 中醫學與古代哲學/019 第一節 陰陽學說 /019 一、 陰陽的基本概念 /020 二、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023 三、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32 第二節 五行學說 /040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041 二、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044 三、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49 第三節 精氣學說 /058 一、 精氣的基本概念 /058 二、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060 三、 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062 第二章 藏象/064 第一節 五臟 /070 一、 心(附:心包絡) /070 二、 肺 /078 三、 脾 /089 四、 肝 /096 五、 腎(附:命門) /106 第二節 六腑 /121 一、 膽 /122 二、 胃 /123 三、 小腸 /126 四、 大腸 /127 五、 膀胱 /128 六、 三焦 /129 第三節 奇恒之腑 /133 一、 腦 /133 二、 女子胞 /136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138 一、 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39 二、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149 三、 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150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157 第一節 精 /157 一、 精的基本概念 /157 二、 精的生成 /158 三、 精的功能 /159 第二節 氣 /161 一、 氣的基本概念 /161 二、 氣的生成 /162 三、 氣的運動 /163 四、 氣的功能 /165 五、 氣的分類 /169 第三節 血 /178 一、 血的基本概念 /178 二、 血的生成 /178 三、 血的運行 /180 四、 血的功能 /182 第四節 津液 /183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183 二、 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185 三、 津液的功能 /187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188 一、 氣與血的關係 /188 二、 氣與津液的關係 /191 三、 血與津液的關係 /193 第四章 經絡/197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197 一、 經絡的基本概念 /197 二、 經絡系統的組成 /198 第二節 十二經脈 /200 一、 十二經脈的名稱 /200 二、 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202 三、 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規律 /213 四、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規律 /214 五、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216 六、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217 第三節 奇經八脈 /218 一、 奇經八脈的概念和功能特點 /218 二、 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220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224 一、 經別 /224 二、 別絡 /227 三、 經筋 /228 四、 皮部 /229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230 一、 溝通聯繫作用 /230 二、 通行氣血作用 /233 三、 感應傳導作用 /234 四、 調節平衡作用 /234 第六節 經絡學說的應用 /235 一、 闡釋病理變化 /236 二、 指導疾病的診斷 /237 三、 指導疾病的治療 /237 四、 指導養生保健 /238 第五章 體質/240 第一節 體質的基本概念 /240 一、 體質的概念 /240 二、 體質的構成 /240 三、 體質狀況的評價 /242 四、 體質的特點 /243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244 一、 先天因素 /244 二、 後天因素 /246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250 一、 體質的分類方法 /250 二、 體質的陰陽分類及其特徵 /251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253 一、 體質與病因 /253 二、 體質與發病 /254 三、 體質與病機 /255 四、 體質與辨證 /255 五、 體質與治療 /256 六、 體質與養生 /257 第六章 病因/258 第一節 外感病因 /261 一、 六淫 /261 二、 癘氣 /272 第二節 內傷病因 /275 一、 七情內傷 /275 二、 飲食失宜 /282 三、 勞逸過度 /286 第三節 繼發病因 /288 一、 痰飲 /288 二、 瘀血 /292 三、 結石 /296 第四節 其他病因 /298 一、 外傷 /298 二、 寄生蟲 /299 三、 胎傳 /301 四、 毒邪 /303 第七章 發病/304 第一節 發病原理 /304 一、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 /305 二、 邪氣侵犯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06 三、 邪正鬥爭勝負決定發病與否 /307 第二節 影響發病的因素 /309 一、 環境與發病 /309 二、 體質與發病 /309 第三節 發病類型 /310 一、 感邪即發 /311 二、 緩發 /311 三、 伏而後發 /312 四、 繼發 /312 五、 合病與並病 /312 六、 復發 /312 第八章 病機/316 第一節 基本病機 /316 一、 邪正盛衰 /316 二、 陰陽失調 /321 三、 氣血失常 /328 四、 津液代謝失常 /335 第二節 內生五邪 /336 一、 風氣內動 /336 二、 寒從中生 /337 三、 濕濁內生 /338 四、 津傷化燥 /338 五、 火熱內生 /339 第三節 疾病傳變 /340 一、 疾病傳變的形式 /340 二、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 /347 第九章 防治原則/351 第一節 預防 /351 一、 未病先防 /352 二、 既病防變 /356 三、 病後防複 /358 第二節 治則 /358 一、 正治與反治 /360 二、 治標與治本 /364 三、 扶正與祛邪 /366 四、 調整陰陽 /371 五、 調理氣血津液 /373 六、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376 附:主要參考書目 /383
周學勝教授,曾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江蘇省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行政負責人。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專家組專家,被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聘請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命題老師。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臨床及研究工作50餘年,堅持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扎實,臨床經驗豐富。在與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多次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獨立編寫和參與編寫並出版的論著,有《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中醫基礎理論》(教參、高參)、《中醫學基礎》(教參)、《黃帝內經素問譯釋》以及《吳中醫集?方藥類》(《脈藥聯珠》點校)等10餘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