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教養小孩之前,你需要先學會照顧自己。
兒童職能治療師 × 臨床心理師聯手,給崩潰父母的療癒之書
21題測驗×9種大類型──檢視自己需要照顧的內在需求
「停」「緩」「破」三步驟,打破重複的情緒爆炸循環。
由「需求」「動機」到「行為」,照顧7大內在需求
所有的教養書都說要溫和而堅定,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兒童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臨床心理師鍾宛玲這樣說──
身為家長,有情緒很正常,情緒爆發往往是內在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結果,藉此發出訊號告訴你,還有什麼沒照顧到。為了確保生存,人類基因裡埋藏著許多「天生程式」推動行為。
這些基礎心理需求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和生存、生理及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最「基本」的需要。
──與其忍耐抗拒,不如先找到照顧內在需求的方式──
本書從兒童職能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師在教養現場的觀察出發,針對7大基礎心理需求的設計情境測驗,分析「依附」「預期」「控制」「成效」「自尊」「道德」「歸屬」等內在需求,並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改善緊繃的親子互動,從照顧內在需求開始))))
★「為什麼你做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都沒有想到爸媽?」
──被忽視的〔依附需求〕背後,是情緒也需要被理解的家長。
.學習照顧〔依附需求〕>>>練習明確地說出情緒、原因及需求,學習情緒共享。
★「叫你看書,你就真的只看一頁,將來你怎麼辦?」
──被忽視的〔預期需求〕背後,是家長對事情不如預期的不安。
.學習照顧〔預期需求〕>>>練習面對「未知」,找到不只一種可能性的預期。
★「我數到三,把電視關掉。」
──被忽視的〔控制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可掌控的安全感。
.學習照顧〔控制需求〕>>>練習從失控中找到深層的本質問題,一一解決。
★「為什麼字寫得像鬼畫符,擦掉重寫。」
──被忽視的〔成效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付出和收穫成正比的成就感。
.學習照顧〔成效需求〕>>>將對孩子的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也透過溝通形成共識。
★「別人都會幫爸媽做家事,叫你洗個碗在那邊唉唉叫!」
──被忽視的〔自尊需求〕背後,是自我價值需要肯定的家長。
.學習照顧〔自尊需求〕>>>練習平衡自我評估與社會回饋,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我好糟糕!我真不是個好媽媽/爸爸。」
──被忽視的〔道德需求〕背後,是羞愧、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
.學習照顧〔道德需求〕:練習透過行為修正,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你都肯不分享,這樣以後沒有人想跟你做朋友。」
──被忽視的〔歸屬需求〕背後,需要維護團體和諧的擔憂。
.學習照顧〔歸屬需求〕:練習進入團體前先確定規則,歸屬需求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除了看見自己,也要訓練心理肌耐力──
「很想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只有煩躁和滿滿的挫敗感啊!」
>>> 10題認知彈性與成就感練習──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做切割,習慣看到孩子努力,也找回育兒的成就感。
當我們找到平衡的方式照顧自己,就不再需要透過情緒訊號來當警訊。
【親子情緒練習本說明】
.15題強化家長心理肌耐力的認知彈性與成就感練習。
.讓你習慣看到孩子努力和想法,也找回育兒的成就感。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暖心推薦】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的錯誤行為、批判照顧者不適當的教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就能發現不管是孩子還是照顧者,一定有內在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而不自覺。如果我們能透過檢視情緒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就能減少很多衝突和不適當的對待。」──神老師/沈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