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上冊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15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26 導讀 毛治國 35 彼得.杜拉克的遺澤 吉姆.柯林斯 40 《管理:任務、責任、實務》 ( 修訂版)簡介 46 序言 65 第1 章 緒論:管理與經理人的定義 71 管理是什麼? 72 誰是經理人? 75 經理人的新定義 77 經理人做些什麼事? 80 經理人的資源:人 82 管理是實務而非科學 83 附記:管理的根源與歷史 86 大型組織的出現 88 第一波管理熱潮 90 1920 年代與1930 年代的研究 91 第2 章 管理的社會功能和博雅技藝 94 管理是變革的原動力 96 管理與創業 100 管理層應負的責任 101 管理是什麼? 102 管理是一種博雅技藝 104 第3 章 管理的層面 106 使命 107 工作有成效、員工有成就 109 社會責任 111 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111 時間層面 112 治理與創業 113 第一部 管理的新現實 第4 章 知識就是一切 118 新勞動力 120 知識工作不分性別 121 不斷向上流動 125 成功的代價 126 第5 章 新的人口結構 128 需要但不想要 130 移民之國 131 單一市場的終結 132 注意人口結構變化 134 第6 章 公司的未來與發展 137 一切皆已到位 139 誰需要研究實驗室? 142 明日公司 143 由公司到集團 145 豐田模式 145 公司高層的任務 147 未來之路:現在是為新現實作好準備的時刻 149 然後呢? 151 偉大的構想 153 第7 章 管理學的新典範 155 引言 156 假設:管理就是企業管理 157 假設:有一種正確的組織架構 159 假設:有一種正確的人員管理方式 163 假設:技術和終端用戶是固定、既有的 166 假設:管理的範圍由法律界定 170 假設:管理的範圍由政治界定 173 假設:管理的領域是在組織內部 175 第二部 經營績效 第8 章 經營理念 180 IBM 機敏靈活 182 通用汽車曾是強者 183 IBM 進退兩難 184 通用汽車補破網 185 經營理念的三類假設 187 經營理念四要件 188 預防措施 189 警訊 192 果斷的行動 194 第9 章 企業目的與目標 197 企業的目的 200 「公司的業務應該是什麼?」 206 行銷目標 210 創新目標 213 資源目標 214 生產力目標 215 社會責任目標 215 利潤是需要也是限制 216 平衡各種目標 216 從目標到實行 217 第10 章 從現在創造未來 219 已發生的未來 221 它已經發生 224 構想的威力 225 創造力 228 第11 章 策略性規劃:創業技能 232 什麼不是策略性規劃 234 什麼是策略性規劃 237 捨棄過去 238 有哪些新事項必須做?何時做? 238 一切都得落實為工作 240 第三部 服務機構的績效 第12 章 組織型社會中服務機構的管理 244 多機構社會 245 服務機構是否受到管理? 246 服務機構可以管理嗎? 246 管理公共服務機構以獲績效 247 三類服務機構 248 李連索與田管局 249 美國大學 250 機構的特有需求 252 服務部門的社會主義式競爭 253 從事治理的機構 256 第13 章 成功的非營利組織值得企業效法 259 對管理的承諾 260 有效運用董事會 264 提供有意義的成就 266 培訓、培訓、再培訓 267 對企業的警示 269 第14 章 可以究責的學校 272 新的績效要求 274 學會如何學習 276 開放的學校 278 可究責的學校 280 第15 章 重新思考「政府再造」 283 組織重整 286 重新思考 288 割捨 290 社會改革運動是例外 292 有效能的政府 293 補充說明 296 第16 章 公共服務機構的創業精神 298 創新的必要性 306 第四部 工作有成效,人員有成就 第17 章 使工作有成效,人員有成就 310 快速變化的工作與工作者 312 勞力工作者危機 312 工會危機 313 工會與知識工作者 315 管理知識工作者:新挑戰 316 區分勞動人口 318 新一類工作者 319 第18 章 管理勞力工作與工作者 321 勞力工作者的生產力 322 勞力工作的生產力原則 323 展望勞力工作者生產力 327 第19 章 管理知識工作與工作者 329 我們對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認識 330 任務是什麼? 331 知識工作者是資本資產 334 技術工作者 336 把知識工作系統化 340 但如何開始? 342 公司的治理 343 第五部 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 第20 章 社會影響與社會責任 348 為影響負責 350 如何處理對社會的影響 350 需要監管的時機 351 化社會問題為商機 353 社會責任的限制 355 權力的限制 357 責任的倫理 358 不可蓄意為害 360 第21 章 新多元主義:如何平衡機構目的與公益 364 簡短回顧 365 為何需要多元主義 368 走出去領導 369 整合的三層面 370 兩大首要責任 370 下冊目錄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17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28 導讀 毛治國 37 彼得.杜拉克的遺澤 吉姆.柯林斯 42 《管理:任務、責任、實務》 ( 修訂版)簡介 48 序言 67 第六部 經理人的工作與職務 第22 章 為何要有經理人? 74 福特汽車的興衰與重生:管理不善的對照實驗 76 通用汽車:相反的實驗 77 福特故事的教訓 77 管理是「物態變化」 78 第23 章 管理職務的設計與內容 80 設計管理職務的常見錯誤 81 職務架構與員工個性 86 經理人關係的範圍 87 定義經理人的職務 89 經理人的權力 90 經理人、上司、下屬與企業 92 第24 章 培育管理團隊與經理人 94 為何要培育管理團隊? 95 為何經理人需要培育? 96 管理團隊的培育「不是」什麼? 97 培育的兩個層面 100 第25 章 目標管理與自我管控管理 104 經理人專精的工作 105 階層化產生的誤導 107 薪酬產生的誤導 108 目標應該是什麼? 110 靠推動重點工作來管理 111 如何設定目標?由誰設定? 112 以評量標準自我管控 114 自我管控與績效標準 115 管理哲學 116 第26 章 從中階管理層到資訊型組織 118 資訊科技 119 由資料到資訊 121 第27 章 績效精神 132 安穩平庸的危險 134 做「良心」決定 136 以機會為重 138 「人事」決定:組織的管控 139 誠信正直是試金石 141 領導力與績效精神 142 領導「特質」? 143 領導人失敗之因 143 博得信任是必要條件 146 第七部 管理的技能 第28 章 有效決策的要素 148 決策的要素 149 判定決策是否必要 150 外科醫生的決策原則 150 為問題分類 151 界定問題 152 採取正確決定 154 說服他人接受決策 156 把行動納入決策 158 把決策轉為行動 158 以實際結果檢驗決策 160 將持續學習納入高階主管的決策 161 第29 章 如何做人事決策 164 如何做人事決策 167 五個基本規則 169 國際關懷組織 170 高風險的人事決策 170 危險職務 172 把回饋管控納入人事決策 173 人事決策的威力 174 第30 章 管理方面的溝通 176 向上向下溝通 178 目標管理與溝通 179 第31 章 管控、管控措施與管理 181 管控措施的特徵 183 管控措施的基本要件 186 管控措施依循公司策略 187 組織的終極管控 191 第32 章 經理人與預算 193 預算是管理工具 195 零基預算 196 成本的種類 197 生命週期預算 197 營運預算與機會預算 198 預算與人力資源 199 預算與管控 201 甘特圖與網絡圖 203 藉預算評斷績效 205 第33 章 資訊工具與概念 207 (一)企業需要的基礎資訊 208 從成本會計到成果管控 208 從法律擬制到經濟現實 210 (二)創造財富的資訊 212 生產力資訊 212 能力資訊 214 配置資源的資訊 215 成果所在 216 (三)經理人所需的工作資訊 218 整編資訊 220 沒有意外情況 222 走到外部去 223 第八部 創新與創業 第34 章 創業型企業 228 架構 230 不該做的事 233 第35 章 新創事業 236 需要以市場為重 238 財務遠見 240 建立最高管理團隊 244 「我能在哪裡作出貢獻?」 247 需要外部意見 250 第36 章 創業策略 252 「孤注一擲」 253 攻其不備(創造性模仿與創業柔道) 256 創造性模仿 256 創業柔道 259 生態利基 264 收費站策略 265 專門技能策略 266 專門市場策略 269 改變價值與特性 271 為顧客創造實用性 271 透過定價 272 適應顧客的現實情況 273 帶給客戶價值 275 第37 章 運用機會之窗循序創新 278 七個機會之窗 279 試驗性創新 284 第九部 管理組織架構 第38 章 策略與架構 288 昨日的最終答案 289 傳統假設與當前需求 291 組織工作分為三種 294 需要捨棄哪些東西 294 組織的基石 297 關鍵活動 297 貢獻分析 299 「良心」活動 301 提高服務人員效能 302 資訊的兩個面向 304 總務活動 305 決策分析 306 關係分析 308 組織架構不當的徵兆 309 長期罹患「組織炎」 311 第39 章 注重工作與任務的設計 313 正規的要件 314 符合要件 317 編組工作的三種方式 317 功能式架構 318 功能型組織的範圍有限 320 功能原則可行之處 320 團隊式架構 321 團隊式設計的要件 322 團隊原則的優點與限制 323 團隊型組織的範圍 324 團隊式設計與知識型組織 325 第40 章 三種團隊 328 第41 章 注重成果與關係的設計 334 聯邦分權制 335 聯邦分權制優點 336 聯邦分權制的要件 338 規模要求 339 多小是太小? 340 何謂「事業部」? 341 模擬分權制 343 模擬分權制的問題 344 採用模擬分權制原則 345 系統結構 346 系統結構的困難與問題 348 第42 章 聯盟 351 組織為何要結成聯盟? 353 聯盟的不同類型 355 各種聯盟的共同問題與解決之道 356 管理行銷伙伴聯盟 360 第43 章 新千禧年的執行長 362 執行長的任務 363 執行長:美國的發明與輸出 368 第44 章 退休基金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370 賣不掉 371 為利害關係人而管理 373 可究責的組織架構 378 有效能的董事會 379 第十部 對個人的新要求 第45 章 自我管理 385 (一)我有什麼長才? 386 我如何做事? 389 我善於閱讀,或善於聆聽? 390 我如何學習? 392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395 價值觀衝突時,何去何從? 398 (二)我適合做什麼工作? 398 (三)我應該有什麼貢獻? 399 (四)建立關係的責任 402 第46 章 管理上司 407 大多數人的上司不只一個 408 上司是效能的關鍵 408 忽視管理上司 409 上司是什麼人? 409 管理上司 409 第47 章 努力不懈:七項個人體驗 417 體驗一:威爾第教我目標與願景 419 體驗二:菲迪亞斯教我「天神看得見」 420 體驗三:新聞工作讓我決定持續學習 421 體驗四:總編輯教我檢討 421 體驗五:資深合夥人的醍醐灌頂 423 體驗六:做紀錄─耶穌會與喀爾文教派的啟示 424 體驗七:熊彼得教我讓人記得我 425 人人都學得會 426 個人的責任 427 第48 章 受過良好教育者 429 知識型社會的核心 431 知識型社會與組織型社會 434 技藝與受過良好教育者 435 使知識成為通往學問之路 436 結語 明日的經理人 439 作者誌 447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