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導 言…………………………………………………………………………… 1 一、本論題研究文獻綜述 …………………………………………………… 3 二、本論題研究意義、方法與思路 ………………………………………… 9 三、孟子思想概述 ………………………………………………………… 13 第一編 戰國孟學史 第一章 戰國孟學概說……………………………………………………… 37 第一節 戰國孟學發端的歷史背景 ……………………………………… 37 第二節 戰國孟學的發端過程及特點 …………………………………… 40 第二章 孟子後學對孟子學說的繼承與發揮……………………………… 44 第一節 思孟學派說概述 ………………………………………………… 44 一、有關思孟學派的討論 ………………………………………………… 44 二、思孟學派的應有價值和地位 ………………………………………… 46 第二節 帛書《五行》說文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 47 一、竹帛《五行》的成書時間與作者……………………………………… 47 二、帛書《五行》說文與《孟子》相關文獻梳理 ………………………… 50 三、帛書《五行》說文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64 第三節 帛書《德聖》篇對孟子學說的因襲 ……………………………… 87 第四節 帛書《五行》說文在孟學史中的意義與地位 …………………… 89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學說的批評與發展…………………………………… 92 第一節 對孟子的直接批評 ……………………………………………… 94 一、對孟子學說的總體批評 ……………………………………………… 94 第三節 對孟子性善論的批評 …………………………………………… 108 一、從心之所生為性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 109 二、從“人之性善”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 117 第四節 對孟子“內聖”工夫的反叛 ……………………………………… 127 一、孟荀對內聖、外王的評價 …………………………………………… 127 二、從“人皆可以為堯舜”到“塗之人可以為禹” ……………………… 129 三、從“求其放心”到“長遷而不反其初” ……………………………… 133 第五節 對孟子王道論及法先王主張的拓展 …………………………… 143 一、從王道到霸道 ………………………………………………………… 143 二、從法先王到兼法後王 ………………………………………………… 155 三、從仁政到禮法之政 …………………………………………………… 158 第六節 對孟子義利觀和禪讓說的繼承 ………………………………… 163 一、從重義輕利到義利兼顧的轉變 ……………………………………… 163 二、對孟子禪讓說的繼承 ………………………………………………… 167 第四章 先秦其他諸子對孟子學說的闡釋………………………………… 171 第一節 韓非子對孟子學說的闡釋 ……………………………………… 171 一、對孟子的總體批評 …………………………………………………… 171 二、對孟子性善論及其他思想的批評 …………………………………… 174 三、對孟子仁義說的批評 ………………………………………………… 178 四、對孟子義利觀的批評 ………………………………………………… 189 五、對孟子民心思想的批評 ……………………………………………… 193 第二節 《呂氏春秋》對孟子思想的接受 ………………………………… 195 一、對孟子人性論的吸收與改造 ………………………………………… 196 二、對孟子仁義之戰的支持 ……………………………………………… 198 三、對孟子仁政說的發揚 ………………………………………………… 201 第二編 秦漢孟學史 第五章 秦漢孟學概說……………………………………………………… 207 第一節 秦漢孟學初興的歷史背景 ……………………………………… 207 第二節 秦漢孟學的發展過程及特點 …………………………………… 210 第六章 兩漢子學中的孟學………………………………………………… 220 第一節 陸賈、賈誼與《淮南子》對孟子學說的借鑒……………………… 220 一、陸賈對孟子學說的借鑒 ……………………………………………… 220 二、賈誼對孟子學說的借鑒 ……………………………………………… 223 三、《淮南子》對孟子學說的借鑒 ………………………………………… 231 第二節 董仲舒對孟子學說的改造 ……………………………………… 243 一、對孟子《春秋》觀的發展……………………………………………… 243 二、從孟子的“性善”到董仲舒的“善出性中” ………………………… 248 三、對孟子仁義說及仁政主張的繼承 …………………………………… 254 四、對孟子君權天授說以及湯武革命說的肯定 ………………………… 257 五、從“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到“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 261 第三節 《鹽鐵論》中的孟學觀 …………………………………………… 265 一、推崇孔、孟的義利觀 ………………………………………………… 266 二、發揮孟子的民本思想 ………………………………………………… 268 三、吸收孟子仁政思想,反對“強戰” …………………………………… 269 四、討論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的歷史作用 ………………………………… 272 五、肯定孟子的性善說 …………………………………………………… 276 第四節 劉向對孟子思想的利用 ………………………………………… 279 一、贊同孟子的性善論 …………………………………………………… 280 二、借鑒孟子的修身觀 …………………………………………………… 282 三、推崇孟子的仁政思想 ………………………………………………… 283 四、《列女傳·鄒孟軻母》對孟子的評價 ………………………………… 286 第五節 揚雄、王充對孟子的褒與貶 ……………………………………… 290 一、揚雄對孟子的推崇 …………………………………………………… 290 二、王充對孟子的褒與貶 ………………………………………………… 303 第六節 王符對孟子思想的吸收 ………………………………………… 319 一、對孟子性善論的選擇性吸收 ………………………………………… 320 二、對孟子民本思想的選擇性吸收 ……………………………………… 325 三、對孟子解釋的問題的再解釋 ………………………………………… 328 第七章 兩漢史書中的孟學………………………………………………… 332 第一節 司馬遷《史記》的孟學觀 ………………………………………… 332 一、尊崇孟子 ……………………………………………………………… 333 二、接受與發揚孟子的義利觀 …………………………………………… 336 三、繼承與踐行孟子的史學觀 …………………………………………… 338 四、充分採用《孟子》的史料……………………………………………… 342 第二節 《漢書》的孟學觀 ………………………………………………… 345 一、重新確認孟子的師承關係及著作篇數 ……………………………… 345 二、批駁司馬遷對孟子的“迂闊”之論…………………………………… 347 三、發揮孟子的君權“天與之”說………………………………………… 349 四、對《孟子》史料與文句的處理………………………………………… 351 第八章 兩漢經學中的孟學………………………………………………… 354 第一節 韓嬰《韓詩外傳》對孟子學說的吸收 …………………………… 354 一、吸收了孟子“不召之臣”的思想……………………………………… 356 二、吸收和發展了孟子對前代聖賢的評價 ……………………………… 357 三、吸收孟子性善論,援以荀子教化說 ………………………………… 359 四、改荀子所“非十二子”為十子………………………………………… 362 五、借孟子思想以證詩義 ………………………………………………… 364 第二節 《白虎通》中的孟子思想 ………………………………………… 366 一、吸收孟子有關分封的觀點 …………………………………………… 367 二、吸收孟子有關禮樂的觀點 …………………………………………… 368 三、吸收孟子有關君臣的觀點 …………………………………………… 370 第三節 鄭玄、高誘、劉熙的孟學觀 ……………………………………… 373 一、鄭玄的孟學觀 ………………………………………………………… 373 二、高誘的孟學觀 ………………………………………………………… 377 三、劉熙《孟子劉氏注》 …………………………………………………… 386 第四節 趙岐《孟子章句》及其對孟子學說的自覺研究 ………………… 390 一、趙岐與《孟子章句》 …………………………………………………… 391 二、趙岐對孟子思想的獨到理解 ………………………………………… 394 三、趙岐注的基本特點 …………………………………………………… 410 四、《孟子章句》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 416 第九章 戰國秦漢孟子地位的演變與影響………………………………… 419 第一節 孟子地位的演變 ………………………………………………… 419 第二節 孟子對社會觀念的影響 ………………………………………… 423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孟學史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孟學概說……………………………………………… 429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孟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 429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孟學的發展過程及特點 …………………………… 431 第十一章 漢末至曹魏時期的孟學………………………………………… 434 第一節 《申鑒》對孟子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 435 一、批評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有善惡 ………………………………… 435 二、提升了仁義的地位 …………………………………………………… 439 三、繼承孟子的民本思想 ………………………………………………… 440 四、以己意解釋孟子的君臣之道 ………………………………………… 443 第二節 《中論》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揮 ……………………………… 445 一、吸收孟子的修身論 …………………………………………………… 445 二、從中道到權變 ………………………………………………………… 447 三、發揮孟子用賢說和“勞心”、“勞力”說 ……………………………… 449 四、對孟子其他思想的接受 ……………………………………………… 450 第三節 《孔子家語》與孟子思想的關聯 ………………………………… 454 一、有關王道仁政的材料 ………………………………………………… 454 二、有關心性論的材料 …………………………………………………… 458 第四節 其他人對孟子思想的接受 ……………………………………… 462 一、宣揚孟子先王之道 …………………………………………………… 462 二、選擇性繼承孟子仁政思想的部分內容 ……………………………… 464 三、對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與發揚 ……………………………………… 468 第十二章 西晉的孟學……………………………………………………… 476 第一節 《傅子》所反映的孟學觀 ………………………………………… 476 一、繼承和發揮孟子的民本思想 ………………………………………… 477 二、從孟子的“推恩”到傅玄的“推心” ………………………………… 478 三、對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 ……………………………………………… 480 第二節 郭象《莊子注》對孟子人性論的吸收 …………………………… 483 第三節 綦毋邃的孟學觀 ………………………………………………… 488 第十三章 東晉的孟學……………………………………………………… 491 第一節 葛洪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 491 一、反對“枉尺而直尋” …………………………………………………… 492 二、借孟子對古人的評價以為己意 ……………………………………… 493 三、肯定孟子為“求仁而得”,反對純仁 ………………………………… 497 四、同情孟子的遭遇,視其為“命世”者 ………………………………… 503 五、葛洪對孟子其他思想的吸收 ………………………………………… 505 第二節 段灼對孟子思想的吸收 ………………………………………… 506 一、關於禪讓說 …………………………………………………………… 507 二、“人和”與推恩思想 …………………………………………………… 509 三、仁政思想 ……………………………………………………………… 511 第三節 《八儒》篇評孟子為“疏通致遠之儒” …………………………… 513 第四節 《孔叢子》與孟子思想的關聯 …………………………………… 516 一、關於仁義與修身等思想 ……………………………………………… 517 二、有關孟子師事子思的記載 …………………………………………… 520 第五節 兩晉其他人對孟子思想的吸收與批評 ………………………… 524 一、或隱或顯地接受孟子的人性論 ……………………………………… 525 二、發揮孟子的仁義、仁政學說,提倡仁與法並行 ……………………… 530 三、繼承孟子的《春秋》觀………………………………………………… 536 四、借孟子對伯夷的評價來評價時人 …………………………………… 537 五、對孟子其他思想的接受 ……………………………………………… 539 第十四章 南北朝的孟學…………………………………………………… 545 第一節 蕭繹對孟子思想的吸收與踐行 ………………………………… 545 第二節 《弘明集》及魏晉南北朝其他佛學典籍中的孟學 ……………… 553 一、孟子性善與佛教善心的相通 ………………………………………… 553 二、把佛等同於孟子說的先覺 …………………………………………… 555 三、孟子仁政與佛教的不殺生 …………………………………………… 556 四、宗炳對孟子的先貶後褒 ……………………………………………… 559 五、《牟子理惑論》中的孟學觀 …………………………………………… 560 第三節 《劉子》引《孟子》及其體現的孟學觀 …………………………… 565 一、在孟子性善論基礎上主張性善情欲惡 ……………………………… 566 二、用孟子“弈秋誨二人弈”說明專一的重要性………………………… 568 三、吸收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 569 四、要求仁政與法術結合,因時而變 …………………………………… 571 第十五章 魏晉南北朝孟子地位的演變與影響…………………………… 575 第一節 孟子地位的演變 ………………………………………………… 575 第二節 孟子對社會觀念的影響 ………………………………………… 577 結 語………………………………………………………………………… 580 參考文獻……………………………………………………………………… 593 後 記………………………………………………………………………… 602
高正偉 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宜賓學院文藝學部教授,先後在《孔子研究》《圖書館雜誌》《新疆大學學報》《諸子學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著有《杜甫涉酒詩文輯錄與研究》《孟子鑒賞辭典》(合著)等。主要從事諸子學研究,特別是《孟子》研究。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