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編者簡介 侯志仁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沒事自找編書的苦差事,可是編完一本之後又接著一本,包括:《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與《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英文著作亦以公民城市與空間民主為主題,曾三次獲「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著作獎 (Places Book Award)(2010、2012、2018) 作者簡介 黃珮綺 念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生時期從不同社區場域獲得滋養,研究所畢業後回到汐止家,在樟樹灣都原聚落做兒少社區工作,從孩子的真實處境反思體制的漏洞與不夠友善,走在解構社工專業框架、摸索底層兒少教育發展方向的社區工作路上。工作之餘,喜歡爬山,也和夥伴一起組成「返腳咖」在汐止行動,牽起在地互助的社群網絡。 廖珮璇 大學念文創與心理諮商,以為進入規劃設計工作是走錯棚,後來發現關係設計或差異理解的技藝,在參與工作之中都能相通。從地圖盲到熱愛揪小孩大人在社區探險,喜歡在社區工作中一起朝公共摸索的過程。工作之外,也和夥伴一起組成「返腳咖」在汐止行動,嘗試在不同位置上創造參與的可能。現任都市里人規劃設計公司C組規劃師。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 起於曾被國家視為違法的「部落托育班」計畫,想要自主照顧孩子的部落們彼此組成聯盟,一邊在部落持續做照顧實踐,同時對外倡議,讓外界認識不一樣的照顧樣貌。在部落族人持續不懈的努力下,曾經非法的照顧,如今成為「幼兒照顧及教育法」中的「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進入國家公共照顧的視野。托育聯盟由幼兒照顧開始,卻不止於幼兒照顧,我們持續倡議「社區整體照顧」的精神,我們相信社區是一個有機、互助的整體,不同年齡世代彼此照顧、分工、學習,在不同環境和文化理絡中,發展出多元繽紛的照顧樣貌。 黃舒楣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不知不覺,在原住民鄉的移動軌跡累積十幾年,體會到文化資產、耕作、災後調適、教育行動的交織,學習的遠遠大於能給予的,感激珍惜。 涂菀庭 屏東縣泰武鄉武潭部落排灣族,生長於高雄,族群認同扎根於屏東,意識到原住民族土地/空間規劃的重要性,而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習,碩論田野地點為吾拉魯滋部落。 劉可強 退休老人,不務正業,心繫社區,深受啓發。上世紀有三十年的時間在美國研發社區設計,近三十年透過台大城鄉基金會,倡議以社區為本的參與式規劃設計。目前致力於落實向人民學習的多元途徑,以及基金會因應社會變遷的轉型計畫。 施佩吟 西尾半島物產店主理人,畢業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自2009年起陸續透過不同的實驗行動發展多樣態社群網絡計畫,包括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營造、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社區交往等計畫串聯。專注在行動中觀察研究及發展人和群的未來性。2020起,持續往返離島-本島,透過開一間店,嘗試發展另一種地域活化的實踐模式。 劉育育 苗栗苑裡人,大學念心理系,受樂生保留運動啟蒙,畢業後投入社區大學成人教育領域工作,因為反瘋車抗爭返鄉,並與夥伴共同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開立書店,後來去念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總是在地方工作與反思當中不斷實踐更良善社會網絡的可能。 林秀芃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與夥伴在苗栗苑裡開一家小書店、辦海風季和發起教芋部。成長於新加坡和台北,因樂生保留運動啟蒙,參與台灣社會運動,又因苑裡反瘋車抗爭,來到苗栗濱海小鎮苑裡蹲點,與夥伴從「反」對不當開發,走到社區工作的「返」回鄉土。喜歡與社區夥伴一起天馬行空想像、實踐地方新可能。 高耀威 在長濱經營書店「書粥」,經營淺居空間「長所」及「麵包宿」,成立一人出版社「書粥工作室」,第一本書為《疫情釀的酒》。曾在台南組「正興幫」,創辦街刊《正興聞》。著有《不正常人生超展開》,天下獨立評論「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與地味手帖「大笨蛋生活法則」專欄。目前持續投入閒置空間活化,打造宜居環境。 龔紋莎 每次遇到自我介紹就會當機的人。教育養成背景是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關注城市及鄉村空間發展樣貌及背後的社會議題,所以做大尺度的整體規劃也做小尺度的地方設計,兩者尺度不同,連結的族群對象亦不同,然相互影響又相互補充。一直以來的心願是開個小酒館,希望那天快點到來。 林鼎傑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曾參與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與《看見臺灣》空拍攝影團隊; 相信腳踩的土地就是家,2013年發起臺北蟾蜍山聚落保存行動,致力推動社區永續發展。本身也關注人性複雜面向,擔任攝影之《日常對話》獲得2017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攝影作品見於NHK、美國之音等國內外媒體。 吳亭樺 城鄉潮間帶執行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求學期間移動於南投與台中城鄉之間,如何面對環境、族群與災害等相關議題,一直是人生持續的追尋。2004年加入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開始駐地工作。在宜蘭經驗中學習成長,也與在地的夥伴們一起創造新的宜蘭經驗。專注於以農村為主體,發展各種尺度的參與式規劃設計技術。 連振佑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文建會助理研究員、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提倡「社群協力營造社區」,努力促成 Placemaking、地方再生;致力推動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關係人共同邁向參詳、自治及共享的生活環境。 許芳瑜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深耕嘉義的社區協力者。擔任嘉義縣社區規劃師輔導團隊近20年,致力於連結地方文化議題、營造風土環境,在社造的基礎上推動公民審議,後轉譯為「參詳」的概念。近年在溪口鄉展開鄉鎮型創生實驗行動「溪計畫」,從社區社群之串連合作開始,期待農村成為深具包容性的多元棲地。 陳德君 遊走在萬華社區小學品牌創辦人、社區規劃師、小小市民文創公司負責人、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會長多個身分間,曾以為敢想、敢講、敢做再加上一起兩個字,是從台大城鄉所碩一開始投入萬華老城翻轉工作,迄今超過二十年的最佳勵志語;但搞到很累連自介都微艱難的這裡,改口了。鬆鬆的就好,有張開連結就好,別太敢拚一起,要留力。 張秀慈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專業跨建築、都市設計、都市計劃與公共政策,但始終記得大學接觸社區營造的那份悸動。在校園及南台灣的城鄉之間遊走,最終落腳成為惡地山村的關係人口。喜歡爬山、動手做和與人工作,希望能從府城出發,為自己也為他人客製一條手作步道與協作之路,一起用雙腳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張力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大學讀市政暨環境規劃,發現自己身藏社區營造與跨域合作DNA,研究所與博士班階段,則致力於地方治理實務參與及行動研究,近年關心並參與鄉鎮創新及永續發展、學習型城鄉、教育與地方創生、社區永續治理等議題。目前任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王本壯 現任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長期參與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社區教育、文化創意產業等計畫執行工作。協助各級行政部門規劃與推動相關政策方案,並投入第一線實務人才輔導培育的機制設計及實驗運作。同時也參與第二部門所支持之社區營造計畫項目執行,致力於社會公益平台的建構。 徐燕興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從事公務人員二十二年,致力於有在地特色的地點打造(placemaking)方法。曾經參與與籌劃台北整建維護制度建立、大稻埕保存與再生、台北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台北Open Green與參與式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等計畫。近年來擔任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以共創、參與與開放方式,推動城市發展,營造更民主的空間治理模式。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