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友集(上):余英時序文集(二版)
|
|
Meet the Friends: The Collected Forewords by YüYingshih (Book One) |
|
|
|
|
|
|
|
|
ISBN |
9789571475127 |
定价 |
NT420 |
售价 |
RM65.60 |
作者 |
余英時
|
出版社 |
三民
|
出版日期 |
2022-12-0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16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跨越世紀的史學泰斗──余英時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集結余英文經典序文作品
一代鴻儒暢論時代的議題
篇篇都是大師之間精彩的思想對話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彙集了余英時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五十一篇,所論涵蓋從先秦至當代三千年中國歷史,貫通歷史、文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諸多學科,精闢分析學術和時代的課題,篇篇由其深厚的學養和真誠的良知所發。「內篇」二十三篇論學術,「外篇」二十八篇議時政,「內聖外王」連續一貫,學術研究與價值操守、文化關懷相互支援、有機結合,將所序著作的論題置入一個更為深廣的脈絡之中,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精微」的意義世界。
系列特色
◆余先生學術成就的多方位呈現
集結余先生橫跨三十年的的學術論文、通俗短講和專書序文,文體特性各異,涉獵主題廣泛,展現其深厚的研究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其中針對恩師錢穆學術和思想的研究,不僅為讀者提供理解錢穆的另一取徑,也能從中觀察余先生自青年以來的學思歷程。
◆走出象牙塔的社會關懷
余先生學術成就斐然,但是他並未將眼光限縮於研究的象牙塔中,而是賦予自身知識份子該有的淑世理想。從套書中的短文和講詞,可以看出余先生也將其學養和批判性眼光,應用在針貶時事與社會問題。他不畏政治勢力,不獨善其身,嘗試利用筆墨啟發讀者一同追求更自由、美好的時代。
◆時代變遷中的一盞明燈
余先生藉歷史分析點破中國百年來所處的危機,亦巧妙剖析中國在他落筆當下的整體局勢,展現余先生對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之關懷,並給予讀者化解危機的可能方向。其見解在今日詭譎莫測的局勢下,讀起來依然擲地有聲。
齊聲推薦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校長)
|
|
|
|
|
|
|
|
|
|
|
|
|
|
|
目錄
余英時典藏套書引言 陳弱水
臺灣版序
自序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序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序
──資本主義的新啟示
唐翼明《魏晉清談》序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序
劉笑敢《兩極化與分寸感:近代中國精英思潮的病態心理分析》序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序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序
──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
張朋園《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序
《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序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序
《朱子文集》序
──談宋代政治文化的三個階段
《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念學術論文集》序
──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
《俗文學叢刊》序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序
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中譯本序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序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序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序
李建軍《學術與政治──胡適的心路歷程》序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本新序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序
──環繞著「李約瑟問題」的反思
《天祿論叢──北美華人東亞圖書館員文集》序
張充和《張充和詩書畫選》序
──從「遊於藝」到「心道合一」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年)
出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及當代漢學大家楊聯陞,取得哈佛大學史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院士,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被西方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
編者簡介
彭國翔
1969年生於徐州,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臺灣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和教育部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學術獎項。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