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第一卷 卷首《中國近代思想通史》前言 耿雲志 附錄一: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學術回顧 邱志紅 附錄二:《中國近代思想通史》作者介紹 篇前 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思想 一 晚明社會之思想解體與士風頹廢 二 明清之際政治思想的變化 三 西學的初步接觸 第二章 乾嘉考據學的興盛及其意義 一 清初大儒開啟的學術新方向 二 惠棟、吳皖二派及清代漢學形態之確立 三 乾嘉考據學的實證方法及科學精神 第三章 清代思想的高峰:自然人性論 一 乾隆王朝及其極權意識形態 二 戴震的自然人性論及其思想史意義 三 自然情欲論與禮治論 四 指向君權專制的恕道論 五 乾嘉考據學的歷史空間 正篇 第一章 鴉片戰爭震盪下所暴露的思想危機 一 戰爭前的政治生態與思想動向 二 對外部世界茫然無知情況下的被動應戰 三 和約簽訂及其文化成因 四 天朝意識及其文化觀念 第二章 鴉片戰爭後先覺者對西方的認識 一 開眼看世界 二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三 徐繼畬的思想 四 《海國圖志》與《瀛寰志略》:認識西方的兩種精神方向 第三章 拜上帝思想與太平天國的興起 一 丁酉異象 二 早期的宗教活動 三 反清思想的確立 四 上帝教的要旨 五 拜上帝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第四章 太平天國的社會政治思想 一 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 二 太平天國的經濟思想 三 太平天國的社會理想 四 太平天國的文化思想 第五章 太平天國的思想遺產 一 反壓迫與後期反侵略思想 二 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里程碑 三 舊式農民運動的歷史局限 主要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第二卷 第一章 持續深重的社會危機 一 被喪失的二十年 二 內外戰爭的嚴重後果 三 統治集團人員變動 四 督撫權力擴大 五 日趨嚴重的邊疆危機 六 變局意識的產生 第二章 持續擴容的思想資源 一 通商口岸:新環境與新刺激 二 出國人員的觀察與感受 三 新報刊·新書籍·新知識 四 新交通·新通信·新網路 五 思想者之間的聯繫與互動 第三章 對外觀念變化與政策調整 一 禁止稱“夷” 二 總理衙門設立 三 公使駐京周折 四 覲見皇帝禮節 五 終於派出使臣 六 國旗與國歌產生 第四章 求強求富思潮 一 自強運動發軔 二 求強求富努力 三 圍繞仿造船炮與引進機器的議論 四 鐵路之爭 五 重商思潮 第五章 社會與教育變革思潮 一 禁止鴉片的思想 二 批判纏足與宣導女學 三 賑災與治荒思想 四 慈善思想 五 教育改革思想 六 新學校創立及新舊思想衝突 第六章 政治改革思潮 一 整頓官場作風思想 二 改造胥吏思想 三 禁止捐納思想 四 機構改革思想 五 批評科舉取士 第七章 近代民權思想醞釀與產生 一 對英美政治制度的介紹 二 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批評 三 豐富的近代民權思想 四 理解的困難與表達的偏差 第八章 理的追問: 中西、義利、公理之類 一 源流之辨 二 體用之別 三 義利之辨 四 天心之論與運會之說 五 呼喚人的解放 六 公理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第三卷 第一章 馬關條約與清廷朝野的心態 一 海陸軍的戰況與清廷體制內人士的反應 二 革命思想的興起 三 保種保教,專以救中國四萬萬人為主 第二章 儒教之馬丁·路德 一 晚清思想流派的特點 二 年輕康有為面對的“歷史情境”與“生存情境” ——康有為思想形成的背景 三 康有為對王道與霸道的詮釋 四 康有為的“器可變道說” 五 以仁為核心的人生觀 六 人欲與天理之間 第三章 戊戌時期的改革思潮——一組觀念與思想的光譜 一 康有為的變法動機與其《新學偽經考》 二 三科九旨與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 三 改朔為合群之道 四 三世之義與梁啟超變革思想 五 嚴複文化上的激進主義與政治上的漸進主義 六 清季人性論的辯論及康有為對傳統“性”的解釋 七 朱一新對《新學偽經考》的批駁 八 《勸學篇》中的“知本”與“知通”——兼論何啟、胡禮垣對張之洞的駁詰 第四章 列強與戊戌時期的改革思潮 一 “支那保全論”與日本勢力對中國的滲透 二 日俄在中國的輿論爭奪與《國聞報》的宣傳 三 西方民權平等的政治理念與日本薩、長、土、肥的行動方式(上) 四 西方民權平等的政治理念與日本薩、長、土、肥的行動方式(下) 第五章 改革與革命的論爭之起點 一 梁啟超之過渡時代論 二 清末留日學生民族意識的覺醒 三 清末民初的民主觀念及其思想淵源 ——以孫中山和梁啟超為例 四 梁啟超與日本學院派進化主義 五 強權與自由權 第六章 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 一 民族國家構建與道德革命論 二 種族競爭與國家利益 三 犧牲個人以利社會,犧牲現在以利將來 四 為生存競爭的權利自由論 第七章 革命思潮的興起和發展與清末科舉制的廢除 一 私德與國民國家的建構 二 梁啟超對國家理性的摸索 三 立憲派與革命黨人在政治體制再建問題上的同異 四 科舉制的廢除與同盟會的成立(上) 五 科舉制的廢除與同盟會的成立(下)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第四卷 第一章 預備立憲之宣佈與思想界圍繞預備立憲的爭論 一 立憲思潮的發展與預備立憲之宣佈 二 立憲之必要及利益——立憲論者的言說 三 反對立憲論者的認識及其與立憲論者的爭論 四 關於如何立憲的討論 五 “籌備之方、施行之序”的討論與九年籌備事宜清單 第二章 革命、立憲兩派的思想論戰 一 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之爭 二 革命程式論與開明專制論的論戰 三 有關民生主義的論戰 第三章 憲政範本的分歧以及立憲派的國會鼓吹、國會請願 一 立憲派與清廷在憲政範本上的分歧 二 請開國會的提出 三 立憲派的國會鼓吹與國會論述 四 立憲派的政黨鼓吹與國會請願 第四章 清末修律中的思想論爭 一 清末修律爭議概況 二 采大同良規與重禮俗民情之爭 三 家族主義與國家主義之爭 第五章 以學救變:國粹派關於文化與國家關係的思考 一 思想背景 二 中西競爭語境中的文化與國家 三 關於國學歷史的新論述——以鄧實為例 四 國粹派與中西文化會通 第六章 建立共和政治的思想認識及其爭論 一 民初共和政治的基本架構 二 平民政治與尚賢政治的爭論 三 國權主義、強有力政府論與干涉主義 第七章 民初省制問題爭議以及聯邦論思潮 一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後聯邦論的突起突落 二 民國元年、二年間政治格局與各派之政略 三 省制問題爭議 四 聯邦論之再起 第八章 共和政治挫折後的思想探索與爭論 一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及其以党建國思想 二 對抗論與調和立國論 三 袁世凱一派的帝制復辟論與思想界對它的批評 四 國家觀念問題的探究與對干涉主義的批判 五 政治改造與社會改造的爭論 第九章民初孔教運動及其引發的思想爭議 一 晚清以來儒學面臨的危機 二 民國初年的“廢孔”與儒學危機的加深 三 民初孔教運動的興起及其基本脈絡 四 孔教運動的衰落及其因由 五 民初國教問題所引發的主要思想爭議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第五卷 第一章 民國初年思想界的焦慮與困惑 一 憲政之路的迷茫 二 社會道德危機的焦慮 三 復辟思潮的興滅 第二章 《新青年》出世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一 新舊思想衝突的聚焦 二 《新青年》出世,思想文化革新的思考 三 《新青年》同人對孔子、儒學及孔教的態度 四 新文化運動的切入點:文學革命 第三章 思想革命與道德革命 一 “個人”的發現 二 批判專制主義的倫理道德 三 新道德與新觀念 四 民主政治的起點與落腳點 第四章 新文化的核心觀念逐漸彰顯 一 五四前青年界的思想狀況 二 新文化的核心觀念:世界化與個性主義 三 青年界之反響 第五章 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迅猛擴展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 二 五四運動 三 五四運動推進新文化運動迅猛擴展 第六章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實績及其意義與影響 一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 二 新文化運動的實績及其影響 三 新文化運動中發生的某些流弊及其負面影響 第七章 西方幾種主要思想學說的輸入 一 實驗主義哲學與杜威來華講學 二 邏輯分析哲學與羅素來華講學 三 生命哲學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八章 從不談政治到談政治 一 文化運動轉向政治運動 二 問題與主義之爭 三 《新青年》團體的分化 第九章 社會主義思潮的輸入與傳播 一 無政府主義思潮 二 社會主義思潮 三 論爭推動社會主義傳播 第十章 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其早期思想主張 一 中共創立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瞭解 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其初期的思想主張 第十一章 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論爭 一 圍繞調和論展開的東西文化的論爭 二 關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論爭 三 《學衡》初期對新文化的反動 四 科學與人生觀的論爭 五 關於古史觀的論爭 第十二章 五四後的和平改革思想 一 “好政府主義”的討論 二 聯省自治運動及省制憲法 三 八團體國是會議及其制憲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致謝 第六卷 第一章 代議制改造思潮 一 政治代議制及其危機 二 直接民主與直接民權 三 職業代表制 四 階級民主、階級調和與經濟社會權利 五 改造路徑 第二章 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新闡釋與國民黨改組 一 民族主義的新闡釋 二 民權主義的新闡釋 三 民生主義的新闡釋 四 國民黨的改組 第三章 《現代評論》派 一 《現代評論》派的構成及其言論姿態 二 反帝與廢除不平等條約 三 軍治與民治 四 黨治與民治 第四章 國家主義派的思想主張 一 國家主義派的形成與發展 二 國家主義的理論體系 三 國家主義派的各項主張 四 “中青”與中共的爭論 第五章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各派的三民主義闡釋 一 戴季陶主義 二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思想 三 改組派的思想主張 第六章 國民黨的黨治體制與思想界的批黨治、爭人權 一 國民黨的黨治體制 二 《醒獅》與《新路》對一黨專政與訓政的批評 三 人權派要求人權與法治 第七章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一 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與聯合戰線方針的確立 二 國共合作的建立與鬥爭 三 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探索與中國革命道路的形成 第八章 新文化運動的繼承者與批評者 一 1919—1927年的整理國故運動 二 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學衡》 三 《甲寅週刊》之反對新文化運動 第九章 中國社會性質論戰 一 語境:中國社會性質論爭的興起 二 中國資本主義的性質與發展程度 三 封建勢力是否已崩壞 四 關於中國革命的性質與前途 五 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對現代中國史學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第七卷 第一章 抗日救亡思潮的興起 一 抗日救亡思潮的特點 二 各派政治勢力的對日主張 三 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第二章 民族主義思潮的高漲 一 費希特民族主義思想的系統傳入 二 民族復興思潮的興起 三 文化民族主義的高漲並走向成熟 第三章 民主憲政思潮的展開 一 要求結束訓政的呼聲高漲 二 批判國民黨訓政理論 三 “五五憲草”及其他 第四章 “蘇俄熱”的興起及其影響 一 對“一五計畫”的關注和評論 二 “蘇俄熱”的興起 三 學習蘇聯呼聲的高漲 第五章 法西斯主義思潮的出現 一 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出現 二 中國法西斯主義的內容和特點 三 思想界對法西斯主義思潮的批判 第六章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 一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二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其成效(上) 三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其成效(下) 四 鄉村建設運動的歷史評價 第七章 關於政治出路的爭論 一 民主政治與獨裁政治的價值比較 二 民主政治與獨裁政治的現狀分析 三 中國的政治出路是民主還是專制或獨裁 四 國難中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選擇 第八章 關於經濟出路的爭論 一 “以農立國”論的由來 二 對“以農立國”論的批評 三 反駁“以工立國”論 四 其他主張的提出及爭論 五 對爭論的評議 第九章 關於文化出路的爭論 一 “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提出 二 關於“本位文化”的爭論 三 關於“全盤西化”的爭論 四 對爭論的評議 第十章 國共及其他黨派的政治思想 一 國民黨的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演變 二 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展 三 其他黨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抗日救亡思潮的新發展 一 “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呼聲的高漲 二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醞釀 三 國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初步形成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第八卷 第一章 抗日統一戰線思想的形成及發展 一 從“反蔣抗日”轉向“逼蔣抗日” 二 從“逼蔣抗日”轉向“聯蔣抗日” 三 國民黨政策調整及其和平統一思想 四 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五 以鬥爭求團結的基本原則 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策略思想 第二章 國民黨的抗戰建國思想 一 戰時政治理念的調整 二 對三民主義的新闡釋 三 國民黨的抗戰建國綱領 四 持久消耗的戰略思想 五 戰時外交方針及國際政略 六 “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中共全面抗戰思想 一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二 抗日持久戰思想 三 獨立自主的遊擊戰思想 四 動員與武裝民眾思想 五 政治理念轉變中的理論調整 第四章 中間黨派的民主憲政思想 一 中間黨派的擁蔣抗日主張 二 動員民眾抗日的思想 三 實施憲政的政治訴求 四 第一次憲政運動中的民主構想 五 第二次憲政運動中的民主憲政思想 六 中國式民主的理論探索 第五章 國民黨獨裁思想的演變 一 限共與防共政策 二 一黨專政的政治理念 三 “一個主義”的理論誤區 四 服從領袖的個人獨裁理論 五 唯生論與力行哲學 六 《中國之命運》及其思想論爭 七 三民主義建國方案 第六章 中共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 一 三民主義問題的爭論 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三 新民主主義的憲政思想 四 對發展資本主義的新認識 五 民主聯合政府的建國思想 第七章 學術中國化與文化形態史觀 一 從新啟蒙到中國化的轉變 二 “學術中國化”問題的討論 三 哲學中國化與“民族形式”討論 四 “中華民族是一個”問題討論 五 歷史研究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六 戰時歷史教育的民族化趨向 七 戰國策派的文化形態史觀 第八章 文化民族主義與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一 文化民族主義的高漲 二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 三 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四 中西文化問題的討論 五 儒家忠孝觀念的現代解讀 第九章 戰後民主黨派的政治思想 一 “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思想 二 政協決議及其思想實質 三 中間路線的政治主張 四 中國出路與自由主義的討論 第十章 戰後國民黨憲政理念及獨裁思想 一 以和談方式解決中共問題的政治方略 二 以憲政之名行獨裁之實的政治理念 三 以國家資本之名行官僚資本之實的經濟政策 第十一章 中共政治思想的調整及建國路線的確定 一 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方略 二 平分土地思想及對農業社會主義的批判 三 工作重心轉移及主要矛盾轉化的思想 四 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的構想 五 新民主主義建國路線的確立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耿雲志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名譽會長,胡適研究會名譽會長,孫中山基金會名譽理事等職。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為主。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