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代序) 李賢文疫情下的創作 文/李柏黎 我在多年前所寫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我所認識的父親(李賢文)的生命中,除了繪畫、大自然、人文關懷外,還是繪畫、大自然與人文關懷。」自從《雄獅美術》停刊,父親重拾畫筆之後,只要一有機會他便會背起畫具走訪臺灣各處山川,有時腳蹤也會履及海外(例如日本京都等地)。每次的旅行歸來,他都彷彿從自然山水,或當地的人文典故中得到身心靈的洗滌,汲取了都市中所缺乏的天地精華。此外,他也必定會帶回許多旅程中完成或未完成的畫稿與拍攝的照片、影片,一有空檔便鑽進畫室細細推敲琢磨,發想自己在現階段要完成什麼樣的繪畫主題,足以自我挑戰與超越。多年來可說是為自己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里程碑,例如以台北政大周邊為創作素材的「文山春秋」; 台東風土民情為主題的「後山有愛」; 又或者是以屏東大武山以及雲豹為主角的「臺灣雲豹回來了」等等。 旅行田調,消化資料,提筆作畫,辦展並出版畫冊。這樣的循環,父親似乎樂此不疲;因為每達到一次目標後,就會發現還有其他的目標在前方值得自己去追尋。但這樣的樂趣,突然從2020年開始戛然而止。 其實不只是他,而是幾乎全人類的正常生活都因為新冠疫情而被迫按下暫停鍵了。 做為畫家,創作是本能,因環境限制而無法向外尋求,初時可能難免抑鬱。但心境一轉,將眼光投向一直存在於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便發現他們都是可以吟詠的對象,此心一開便感到內觀自在且從容自得了。周遭生活環境的仔細觀察搭配四季的生生流轉,不變的空間在時間的作用下生成了微妙的變化,最後再加上畫家的心象風景,《節氣24帖》於焉誕生。 「五苓山居」,是父母二十多年來的居住之所,也是父親作畫的根據地。當初建築時因不忍砍斷庭院五棵原生的苦苓樹,因而得名。這些年來,因著探訪父母的緣故,五苓的一切我自然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但觀看了此系列二十四張作品後,才赫然發現我以往所認識的僅僅是表面。這「五苓二十四景」,雖不如〈瀟湘八景〉已是山水畫史上著名的畫題,也非如日本畫家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已成浮世繪的傳奇名品。但這二十四張作品,圖文並茂,我認為對長年來一直向外追尋的李賢文來說,是內省的過程,也是到目前為止自身生命價值的體悟與呈現,就讓我姑且稱之為李賢文版的《湖濱散記》吧。 回到繪畫本身。此系列創作皆屬小品,風格上保留了過往特有的拙趣;在寫實之外,每一幅彷彿都在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畫家對畫面的經營,不但具有巧思而且技巧也有精益求精之勢。我喜歡〈夏至˙雨˙八美〉的韻味與流動感;〈寒露˙落葉˙掃〉在寂寥感中散發出的敬天愛土情操;〈小雪˙吹黃落˙不亦快哉〉的冷冽色調與樹木建築一同呈現出的幾何感與秩序感;〈小寒˙文心蘭˙舞踊〉》與《大寒˙梅˙花非花〉的色彩運用裝飾性極強,不吸引觀者的目光也難。 百年大疫,當然是一場眾多人命喪生的巨大災難,但它同時也是人類深切自省的難得機會。將近三年來,我們待在家裡的機會變多了,跟親人相處的時間也增加了,從前沒察覺卻值得去珍惜的美好事物也一一出現了。李賢文有「五苓疫年」,我們在賞畫、讀文的同時,也一同正面思考我們在這場世紀之疫中所得到的意外收穫吧。 名人學者推薦 《節氣24帖》畫作可略分為兩類,其一是靜觀自得,物我兩忘。可見花草、樹木、立石、游魚的實景寫生,多是去繁為簡只表現主體。如〈穀雨〉一帖中飽含雨露的鐵炮百合,只在右上角畫了四塊小石,留下大片空白;〈小寒〉中的文心蘭花瓣,宛如仙子漫天飛舞,襯以抽象虛空的背景。又如〈小暑〉夜半的曇花,〈秋分〉的皎潔明月,〈大寒〉深藍夜空下的白梅點染,這幾幅夜景的表現手法也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觀者細細品味。其二是居遊其間,陶冶存養。多呈現空間一隅的老屋、廊柱、小徑與中庭,更有主人身影入畫,如〈清明〉背坐菩提樹下,沉思冥想;或〈處暑〉敞門撫琴,遣興自娛;或〈霜降〉伏案書畫,賞花品茗。這般描繪歲時的畫意心境,實亦延續了其對人間清曠的嚮往與追求。 品讀李先生的文章,談畫以外,也延伸到他的人生經驗、學佛體會,有不少精闢的個人體悟。如〈立春〉一帖的結語:「看櫻花,就是看自己。」再如〈驚蟄〉,從苦楝子的際遇,滿地樹子最終成樹者幾希,而感喟「人身難得」;在〈春分〉的庭院步道,他的體會是「點與點之間,直線最快,然而,多了一個轉折,多一次停步,也許就多了一分迴旋與從容」;又如〈小暑〉,作者半夜三點終於等到曇花的盛開,寫出「曇花給我的功課,是等待」;再如〈小滿〉中所言:「疫情間,足難出戶,讀書畫畫灑掃院落,成為新生活……若能安於此境,安於此心,在焦慮潮湧,舉世煎熬中,也能清楚明白,善解安忍!」如此,繪畫寫字亦猶如修行一般,借物起興,饒富禪意。──盧廷清
代序 李賢文疫情下的創作 / 李柏黎 ………06 序論 芥子納須彌 一花一世界 / 盧廷清 ………09 人文閱讀 返回自然 回歸本質 / 黃長春 ………15 立春—01立春.櫻.三世 ………22 雨水—02雨水.茶花.浮華掠影 ………26 驚蟄—03驚蟄.苦楝子.難得 ………30 春分—04春分.花見.小路 ………34 清明—05清明.樹下.菩提 ………38 穀雨—06穀雨.百合.仰望 ………42 立夏—07立夏.鶴頂蘭.母親 ………46 小滿—08小滿.覓菩提 ………50 芒種—09芒種.鶵魚.相安 ………54 夏至—10夏至.雨.八美 ………58 小暑—11小暑.曇花.月下三美 ………62 大暑—12大暑.荷塘.不一不二 ………66 立秋—13立秋.鳳凰.臺灣樓 ………70 處暑—14處暑.壁鏡.豈無我 ………74 白露—15白露.烏龜.石兔 ………78 秋分—16秋分.中秋.清涼月 ………82 寒露—17寒露.落葉.掃 ………86 霜降—18霜降.花香墨香咖啡香 ………90 立冬—19立冬.回廊.一柱一佛 ………94 小雪—20小雪.吹黃落.不亦快哉 ………98 大雪—21大雪.芙蓉.空華 ………102 冬至—22冬至.殘荷.榮即枯 ………106 小寒—23小寒.文心蘭.舞踊 ………110 大寒—24大寒.梅.花非花 ………114
作者簡介 李賢文 1947年 生於臺北市。 1964年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年 畢業於輔仁大學,同年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2年 成立雄獅圖書公司,擔任發行人。 1986年 應美國在臺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1996年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12年起 分別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政大藝文中心與臺北藝境畫廊舉行水墨個展。 著有《人間清曠》、《美的軌跡》、《文山春秋》與《後山有愛》。 2013年《人間清曠》獲金鼎獎。 2017年 應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行個展「返回自然之夢」。 2021年 應屏東美術館之邀,舉行個展並出版《台灣雲豹回來了》。 2022年 在台北雄獅星空舉行個展並出版《節氣24帖/疫情下的創作》。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