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他原是隨筆而寫,並沒有成書的計畫。林益仁老師為了鼓勵他寫下去,許諾歐蜜寫一篇,他便會回應一篇。這兩位好友,成長環境極為不同,但有共同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和對台灣生態環境、原住民文化的深刻情感。 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又是長老會牧者的歐蜜牧師,把他自己的生長歷程,以時而有趣、詼諧,但時而悲情,甚至憤怒的筆觸,真實地書寫出來。從高山到平地又到海邊;由台灣國內越洋跨海到鄰國實際參與人道關懷及代為力爭權益等等的事蹟,在在見證了其對基督信仰的實踐,有血有淚,值得細細品味。 熱情推薦 (以下按推薦語交稿時間排序) 張惠菁(衛城出版社總編輯、名作家) 高慧君(金鐘影后) 顏愛靜(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兼任教授) 戴章皇(萊弗斯基因公司 執行董事) 烏杜夫.勒巴克(泰雅爾族民族議會議長)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前駐斐濟大使/原民會主委) 台邦.撒沙勒(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 教授) 陳信良(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長,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伍麗華(立法委員) 陳亮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王昭文(台灣歷史研究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孫大川(台大、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作者) 馮賢賢(資深媒體人,前公視總經理) 林昶佐(立法委員) 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主任)
各方好評 前言 part 1 我的青澀年代 1. 母親 2. 國中:從部落到基隆 3. 高中:成了同學口中的「番仔」 4. 貨運車上的勞力「那卡西」 5. 夜行蘇花公路 6. 鹿港小鎮的童工 7. 回到卡拉部落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社會苦痛與找尋家園 part 2 我在玉山神學院的日子 1. 沒有無用的磚石,沒有無用的生命 2. 日本「一粒教會」見習 3. 回鄉殘酷物語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我所認識的歐蜜 2. 來自正濱漁港的邀請 part 3 投入社會運動,對解嚴前後台灣的回憶 1. 東埔挖墳事件:我的政治啟蒙之一 2. 反雛妓運動與中國行:我的政治啟蒙之二 3. 我的野百合學運:一段少為人知的原民學生經驗 4. 愛與非暴力:我的 URM經驗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恩典與土地之痛 2. 流離與失所 part 4 菲律賓與澳洲 1. 到菲律賓實習 2. 到澳洲努甘霖亞原住民學院進修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能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園 2. 澳洲,原住民,黛比,我與歐蜜:思索家園 part 5 牧會,深入部落面臨的問題 1. 成為「未婚爸爸」 2. 不平等的水源問題 3. 穿著裙子的男人 4. 羅浮教會的「拉撒路」:我的牧會初體驗 5. 美麗的邂逅 6. 逐夢踏實,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7. 我的愛妻 Sabi Nobu(莎菲依.諾佈) . B O X .〔家園對話〕/林益仁 1. 野犬「拉撒路」 2. 苦痛(suffering)的意義 3. 思索「家園」
作者簡介 歐蜜.偉浪(Omi Wilang) 泰雅族人,1963年生於桃園縣復興鄉,玉山神學院畢業,澳洲Nungalinya College進修,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結業。 歐蜜.偉浪自青年時期便開始積極投入爭取原住民族權益,相信參與原運、爭取原民權益,都是信仰實踐,希望把福音注入社會當中。2022年他以無黨籍身分競選桃園市議員,以牧師身分參與政治,爭取原民權益。 經歷: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牧師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員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第9屆理事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事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 桃園市原住民族發展基金會常務董事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 林益仁(Yih-Ren Lin) 生態人文研究者。曾在阿里山研究高山鼠類棲地、屏東霧台鄉的魯凱族聖地小鬼湖研究山羌的活動範圍。因為在霧台遇到魯凱族的獵人,而對原住民文化視野中的「家園」觀點產生興趣,並由此參與在二十世紀末馬告國家公園爭議中對泰雅族傳統領域的探索。生態學(ecology)的字根eco-,其希臘文的原文為「家」的意思,作者長期專注不同人類社群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宗教徒對於自然的態度與實踐,在學術生涯中試圖在深層生態學與政治生態學等不同進路中,找到可以多元「陳」家的敘事。目前,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研究所任教,並擔任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