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暢銷新版):40年心理治療師親授,破除現代人10種心理防衛機制,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
|
Why Do I Do That?: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and the Hidden Ways They Shape Our Lives |
|
|
|
|
|
|
|
|
ISBN |
9786267014714 |
定价 |
NT350 |
售价 |
RM54.70 |
优惠价 |
RM48.68 *
|
作者 |
約瑟夫.布爾戈
|
出版社 |
今周刊
|
出版日期 |
2022-11-03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20 页. 21. |
库存量 |
无库存 |
|
已售罄
|
|
|
|
|
|
|
|
|
|
|
|
|
|
|
|
|
★★亞馬遜讀者4.6顆星大推!★★
壓抑、否認、投射、鴕鳥心態……
其實都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說的謊。
這本書,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
卻能忠實地告訴你,你發生了什麼事……
執業40年資深心理治療師、單月點閱率破25,000人次的熱門心理學部落格主理人,
教你有效破除10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心理防衛機制在作祟:
●瑞秋數不清第幾次發現先生馬克和他人過從甚密,卻還是對外人堅稱婚姻幸福,並試圖說服自己:愛是原諒與包容。(否認)
●熬過辛苦的一周後,伊森在周末派對喝得比誰都盡興、玩得比誰都瘋狂。但回家後卻忍不住抽泣。(壓抑)
●減肥第五天,妮可再也按捺不住欲望。她告訴自己:最近工作太累了,我值得來一碗冰淇淋,明天少吃點就好!(合理化)
●當艾莉剛進入一段戀愛關係時,她感到如夢似幻、幸福不已;然而一旦關係出現衝突,她便會認為選錯人,果斷分手。(分裂)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沙漠。|
生而為人,就會有喜怒哀樂,這都同屬於內心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們無法消弭負面感受,但可以學會辨識自己如何逃避,進而找出和解與改變之道。
本書結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及眾多臨床故事佐證,一步步指引我們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逐一撫平那些受過的傷。
各界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武志紅(資深心理學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蘇益賢(《練習不壓抑》作者)
國外好評推薦──
安.葛拉瑟(美國臨床心理師)
卡拉.瓦爾科特-朗茲(美國精神分析學家)
布爾戈博士具有將艱澀難懂的理論,轉換為生活中俯拾即得的日常現象的天賦。本書為每一位對心理治療感興趣卻可能難以負擔的人,提供了相當寶貴的指引。──安.葛拉瑟博士(Ann O. Glasser),美國臨床心理師
本書透過精準且淺白的文字,精彩剖析人們複雜的行為及心理運作模式!──卡拉.瓦爾科特-朗茲博士(Callae Walcott-Rounds),美國精神分析學家
發人深省!布爾戈博士以妙趣橫生的口吻,探討了人人都擁有的心理防衛機制。每章結尾更附上自我練習,幫助讀者識別並化解自身防衛機制。──《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
|
|
|
|
|
|
|
|
|
|
|
|
|
目錄
PART 1 心理防衛,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Chapter 1 你不認識的自己
Chapter 2 只要活著就會受傷
Chapter 3 我們的情緒地圖
PART 2 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Chapter 4 「鴕鳥心態」的本質:壓抑與否認
Chapter 5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轉移與反向作用
Chapter 6 非黑即白思維:分裂
Chapter 7 她在我心中很完美,我不想破壞這份完美:理想化
Chapter 8 別到處說你的苦,沒人願聽你的負能量:投射
Chapter 9 為避免痛苦,放棄所有開始:控制
Chapter 10 你相信的,只是你想讓自己相信的:「思考」
Chapter 11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羞恥防衛
PART 3 告別逃避:如何解除無益的心理防衛
Chapter 12 對生活要有正面對決的勇氣
Chapter 13 壓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對
Chapter 14 我們終將活成內心無比強大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
美國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家,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組成協會董事及講師。熱門部落格After Psychotherapy主理人,單月達25,000次閱覽量。
著作散見各大報章媒體,為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今日美國(USA TODAY)、《魅力》雜誌(Glamou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業評論家,也是美國備受信賴的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定期撰稿人。
他從事心理治療工作40年,職涯幾乎都在診所裡與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們共同度過。他的訪客或不堪忍受焦慮、憂鬱,或對婚姻感到痛苦,或有飲食障礙,或自我厭惡,或有強迫行為……原因不一,但都是為感到痛苦而來。他經過對那段時光的提煉總結,加之從中所學,寫下了這本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