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時間已經證明不朽── 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人、詩魔洛夫 跨越三十年重現四十五首超現實隱題詩作 「詩的創作大多與語言上的破壞和重建有關,語言受一點限制更能產生詩的凝聚力。」──洛夫 玩心大發隱詩於題,高難度語碼的斷與連,洛夫以不輕易就範的意志,一字一句鬼斧神工焊接高跨度經驗,是死亡、故人、戰爭、愛情,還有日常哲思。每一首皆超凡脫俗、荒誕頑皮而富韻味,像閃亮的祕密,得逼視生命永恆的本質。 《隱題詩》原於一九九三年出版,時值洛夫年屆六十五歲、詩齡四十餘載,他一如既往逆勢前行、保有無限好奇心,不斷探索語言存粹的美,將生命的各種面貌幻化成詩。四十五首詩作,詩名本身就是一句詩或一首詩,又將其隱於詩首詩尾,渾然天成得恍若詩早就在那裏,反叛傳統、反對不變,超現實意象與悲劇性內核依舊,卻更增添況味,時至今日仍予人餘韻無窮、反覆咀嚼的樂趣,展現詩魔跨時代的不朽。 我什麽也沒有說 詩藏在一張白紙裏忽隱忽現 早晨水薑花蓄了一池的淚 就這麽坐等日出 在暗自設想池水蒸化後能熬出多少鹽 那顆醃鹹的頭顱忽焉低垂 裏面的空間逐漸縮小乃至容不下任何意義 我無需嘵嘵爭辯 只覺得靈魂比胰子沫稍重一些 不可否認,我們的語言本是 過河之後仍留在對岸任其暴露的一截骨頭 把玩再三,終於發現 語調不如琴聲琴聲不如深山一盞燈的沉默 字字如釘拔出可以見血,如要 排斥事物的意蘊豈不只剩下殘骸一付 成灰成煙或成各種形式的存在都與 欲念有關 飛,有時是超越的必要手段,入土 之後你將見到 蝶群從千塚中翩躚而出 ──〈我什麽也沒有說 詩早就在那裏 我只不過把語字排成欲飛之蝶〉
● 我在腹內餵養一隻毒蠱 ● 所有鮮花都挽救不了鏡中的蒼白 ● 危崖上蹲有一隻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鷹 ● 我什麽也沒有說 詩早就在那裏 我只不過把語字排成欲飛之蝶 ● 做與不做,明天的太陽和老人斑 照樣爬上額頭 ● 八隻灰蟬輪唱其中一隻只是回聲 ● 頓悟乃在吃下一本厚厚的 佛洛依德之後 ● 孩童與炸彈 都是不能對之發脾氣的事物 ● 井的曖昧身世 繡花鞋說了一半 青苔說了另一半 ● 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另題:末代皇帝) ● 我不懂荷花的升起 是一種欲望或某種禪 ● 裸著身子躍進火中 為你釀造雪香十里 ● 深山無墓無碑,碑上無名無姓 正所以天長地久 ● 你是傳說中那半截蠟燭 另一半已在灰塵之外 ● 我跪向你向落日向那朵 只美了一個下午的雲 ● 淡水河是一條超現實的舌頭 ● 夕陽美如遠方之死(一題二式) ● 酒是黃昏時歸鄉的小路 ●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贈李白)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贈杜甫)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贈王維) ● 故鄉雲水地,歸夢不宜秋(贈李商隱之一) ●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贈李商隱之二)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贈東坡居士) ● 高歌與激辯 無非為了證明我們的血 在霧起時尚未凝結 ● 玫瑰枯萎之後才想起被捧著的日子 ● 瘂弦以泥水摻合舊夢 在南陽蓋一座新屋 ● 買傘無非是為了丟掉 ● 蚯蚓一節節丈量大地的悲情 ● 咖啡豆喊著:我好命苦 說完便跳進一口黑井 ● 取暖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家 ●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而不傲睨於萬物(莊子語) ● 杯底不可飼金魚 與爾同消萬古愁 ● 欲飛之掌 ● 荷花整夏的心事 全被夕陽說盡,蟬說盡 ● 一夜秋風 你便瘦得如一句簫聲 ● 好怕走在他的背後 當他沉默如一枚地雷 ● 春醒後我將以融雪的速度奔回 ● 太陽除了釀酒必須再做點什麽 ● 我以千頁的空白 面對你們百年的驚愕 ● 刀子有時也很膽小 跌進火中便失去了個性 ● 水來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我在灰塵中等你 ● 輓歌唱給亡魂 哀傷還諸天地 ● 說她是水,她又耕成了田 說她是蛇,她又飛成了鷹 ● 拈花一笑 隱題詩形構的探索 洛夫
作者簡介 洛夫(1928.5.11-2018.3.19) 詩人、散文家、書法家與評論家,原名莫運端,受到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與俄國文學的啟迪,後改為莫洛夫。憑藉靈動的詩境、繁複的意象、冷僻晦澀的文字、魔幻的手法被譽為詩魔,是臺灣十大詩人之一。一九二八年生於中國湖南衡陽,一九四九年隨軍隊抵臺。一九五四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數十年,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一九五九年時值八二三砲戰赴任中尉新聞聯絡官,在金門的坑道中寫下長詩鉅作〈石室之死亡〉,並認識作為國小老師的妻子陳瓊芳,兩人於一九六一年十月十日在臺北國軍英雄館結為連理,育有一雙子女,寫過數百首情詩給妻子,最著名的為其結婚二十週年時所寫下的詩作〈因為風的緣故〉。一九六三年率領文壇好友商禽、許世旭、辛鬱、楚戈、瘂弦一同至其住家後山裸泳,宣示「創作精神的解放」。一九六五年越戰之時,被派赴越南西貢,擔任軍事援越顧問團的英文祕書,隔年返臺,有感於戰爭的殘酷發表組詩〈西貢詩抄〉。一九七三年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後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一九九六年移民加拿大,定居溫哥華,並將其居所取名為「雪樓」。二〇一六年夏天返臺定居。 洛夫一生著作甚豐,以詩集為主,再加上散文、評論和翻譯共六十餘部。十五歲開始創作,自此便跟隨時空變遷反覆思辯,以不屈從的意志筆耕不輟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其寫作主題多圍繞著時間與生死的辯證、戰爭下的苦難與流離失所、朝暮思念的故鄉、真摯懇切的愛情、年老繁華落盡後的體悟,紀錄了一樁樁大時代的大事件,也幻化高跨度經驗、內在的焦躁不安為反叛不羈的文字,從年少時期對生活所思所想的《靈河》;經典著作如《石室之死亡》、《魔歌》、《禪魔共舞》等曾譯為英、法、日、韓等多國語言,獲國內外大獎無數,如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到晚年沉潛於書法探索,作品多次受邀世界各地展出。二〇〇一年出版在加拿大寫成的三千行長詩《漂木》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一種超越的心境,寫下感悟到生命飄零、悲涼的空無。二〇一四年以回顧洛夫史詩般人生的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II:無岸之河》在臺上映。二〇一八年一月出版最後一本詩集《昨日之蛇》,不久後便與世長辭,享年九十歲。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