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哲人們不斷向我們揭示人是社會性動物。但這種哲學式的指引無助於緩解我們紛繁複雜的現實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實證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為我們刻畫出社會性動物的細節。 大衛·邁爾斯和瓊·特韋奇的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以“社會思維”“社會影響”和“社會關係”為主題,清晰地為我們展示了近百年來社會心理科學對上述問題的回答。該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打破了傳統大部頭教科書的編寫方法,將每個有趣的主題組織成多個10000字左右的模組,以符合人們長時注意的習慣時長,獲得閱讀的“完成感”。為了更加方便讀者攜帶和閱讀,我們在保留模組化編寫優點的同時,在新版的改編中將500多頁的原書按上述三個主題拆分為三個小本。 本書《改變或免疫: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影響》,便來自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的第三編——“社會影響”。邁爾斯和特韋奇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影響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因素,例如基因、文化、性別、從眾、服從、說服等,同時也給出了抵禦不良影響、堅守自身價值觀的方法。在最後一個模組中,他們還親自展開說服,呼籲人們關注氣候問題,宣導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全篇邏輯嚴謹、用語清晰、言必有據,與市面上處理這些主題的常見寫作手法形成鮮明對比;它或許不能解決您的所有困惑,但不論您是心理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專業從業者還是普通讀者,本書都能為您帶來驚喜。
1 人類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樣性 1 演化與行為 2 文化與行為 6 文化多樣性 7 文化相似性 13 2 性別、基因與文化 17 性別與基因 18 性別差異性 20 獨立性與聯繫性 21 社會支配性 26 攻擊 29 性特徵 31 演化與性別 :與生俱來的行為 34 性別與擇偶偏好 35 對演化心理學的反思 38 性別與激素 40 文化與性別 41 與文化和時代俱變的性別角色 42 結語 :生物因素與文化因素 44 3 好人是如何變壞的 47 阿施的從眾研究 48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研究 53 導致服從的因素 59 機構的權威性 63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65 行為和態度 66 社會規範的力量 68 4 說服的兩條路徑 73 兩條路徑 74 說服的要素 77 誰在說? 說服者 78 說什麼? 資訊內容 81 資訊背景 88 對誰說? 說服對象 91 心理治療中的兩條說服路徑 97 5 教化與免疫 99 抵制說服 :態度免疫 101 加強個人承諾 101 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 免疫工程 103 態度免疫的意義 108 6 純粹他人在場 109 純粹他人在場 110 擁擠現象 :眾多他人在場 114 他人在場引起喚醒的原因 116 評價顧忌 117 分心 117 純粹在場 118 7 人多使責任減輕 121 人多好辦事 122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懈怠 125 8 人多敢行動 129 去個體化 130 群體規模 131 匿名性 132 喚醒和分心活動 136 弱化自我意識 137 9 群體如何強化我們的決策 139 “風險轉移”的案例 140 群體會強化我們的觀點嗎 143 群體極化實驗 144 日常生活中的群體極化 147 對群體極化的解釋 153 資訊性影響 154 規範性影響 155 群體思維 157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160 群體思維的運作 163 預防群體思維 164 10 人的力量 167 人與情境的相互作用 168 抵制社會壓力 170 逆反 170 堅持獨特性 172 少數派的影響 176 一致性 177 自信 179 背叛多數派 179 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180 11 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185 心理學與氣候變化 190 氣候變化的心理學效應 191 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態度 193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197 新技術 198 減少消費 199 物質主義和財富 202 盛行的物質主義 203 財富與幸福感 204 參考文獻索引 221 參考文獻 232
大衛·邁爾斯 1942年生,美國密西根霍普學院(Hope College)心理學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學家。邁爾斯著述頗豐,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經典暢銷教科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綱要》等。邁爾斯在30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美國心理學家》和《心理科學》等。他還致力於把心理學知識介紹給普通讀者,在近50種科學雜誌上撰寫專欄,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學美國人》等。由於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上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的“高爾頓·奧爾波特”獎、美國腦和行為聯合會的“傑出科學家”獎、美國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分會的傑出服務獎以及2011年美國科學院的總統獎,等等。 瓊·特韋奇 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凱斯西儲大學完成了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後研究。現在是美國聖達戈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已發表120餘篇科學論文,主題涉及代際差異、文化變遷、社會排斥、性別角色、自尊以及自戀等。她的研究曾被《時代》《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和《華盛頓郵報》等報導過。她在多個網站和雜誌上為普通讀者撰寫文章,其中《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獲得了全美雜誌獎的提名。她經常向大學教職工、軍人、夏令營負責人和企業高管講授代際差異問題。 譯者簡介: 侯玉波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學—香港青年協會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領域涉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網路心理學。主要研究中國人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結構、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社會適應的影響以及君子人格等問題。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監事,人格分會會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宣部輿情調研專家組成員。 廖江群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獲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及其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研究興趣在於稀缺、決策與判斷、消費者行為、社會認知、具身認知、親社會行為等。先後兼任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應用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員工促進工作委員會委員、科技人力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