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馬克思主義何以能夠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大地紮根、發芽、開花和結果?馬克思主義同儒學會通的歷史條件和機緣是什麼?本書以馬克思與孔夫子自晚清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在中國的相遇為主線,通過特定歷史語境的還原和追溯,試圖從哲學觀念、文化原型、精神氣質等層面,多維度地揭示這種相遇的內在可能性及其學理依據,以期更深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 本書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雖然在自覺的層面更多地表現為衝突,但在無意識層面卻更多地表現為融會貫通。本書主要從運思方式、歷史觀、自由觀、實踐觀、真理觀等多個方面,從對歷史本真性的敞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洞見、對人性OO性的指認、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等不同維度,探尋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相會通的內在理由。 本書考察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的歷史文化條件和契機:前現代的儒學與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有其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相遇的機緣;中國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之間的親和性,也為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會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後的嚴重受挫,“一戰”所暴露出來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國人對東西方文化產生了雙重失望,這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第三種可能性被中國人選擇的重要歷史原因。
一、引言 二、中西體用之辯:回到歷史語境 中體中用 中體西用 西體西用 西體中用 中西體用之爭:新的可能性 三、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會通的歷史——文化條件和機緣 馬克思與孔夫子的“相遇” 中國何以選擇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互化” 現代性語境的吊詭:敞顯與遮蔽 土地、農民、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西學中源”說到“馬克思主義中源”說 四、運思方式上的一致:“聖之時者”與歷史地思 “聖之時者”:儒家對歷史感的捕捉 歷史地思:馬克思的運思方式 五、“誠”與歷史本真性的開顯 “誠”:儒家的“回到事情本身” 真理之開顯:人的存在的祛蔽 六、“天人合一”與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實體與境界兩層意涵 人與自然的雙重解放:兩者互化 七、人性論預設:對人的OO性的正視和確認 人性之凸顯:人對肉體存在的OO 預成與生成:人性論的內在張力 八、“生生之謂易”與實踐辯證法 “易”之觀念:變化的永恆性 辯證法:從暫時性角度看問題 九、推崇“踐履”與實踐唯物主義 “踐履”:儒家的“親在”狀態 我實踐故我在:馬克思哲學的真諦 十、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歷史觀上的親和性 成事與謀事:儒家的命運觀 規律與目的:馬克思尋求其“合取” 十一、OO的自由:“為仁由己”與“自由王國” “為仁由己”:儒家自由觀的要樞 “自由王國”:馬克思自由理想之真諦 後記
何中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發展理論。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學術月刊》《天津社會科學》《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先後出版《哲學:走向本體澄明之境》《社會發展與現代性批判》《重讀馬克思:一種哲學觀的當代詮釋》《歷史地思:馬克思哲學新詮》等著作。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