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歷時千年興滅,在中華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遺跡,創造出為數眾多的精美造像、壁畫等文物,成為歷史時期考古學的一項專門分支,成果顯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門寺地宮等s界級的考古發現,雲岡、龍門、炳靈寺、麥積山等聞名於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東青州,河北曲陽、鄴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西藏阿裡地區,九十年代以來也陸續清理出多處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遺跡,更新了世人對於佛教傳播歷史的認識。凡此種種,于普通讀者可能缺乏一個清晰系統的認知。 本書通過石窟寺、窟前建築、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幾項專題,提綱挈領地呈現出佛教考古事業的全貌,使讀者對於中國佛教美術遺跡的時空分佈了然於胸。
漫話佛教藝術的中國化 一中國境內深埋地下和湮沒山野的梵跡 二舊中國的梵跡探尋 三新中國的梵跡探掘. 四佛教藝術初傳中國 五中國石窟寺院的建立 六 十六國時期諸石窟——中國以彩塑和壁畫為主要藝術形式的石窟. 七 中原北魏石窟——中國以石雕為主要藝術形式的石窟 八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北朝晚期石窟 九 中國石窟藝術繼續發展到日益世俗化——隋唐宋元石窟 十中國石窟寺遺跡的考古發掘 十一 地下梵宮——中國佛教寺院遺址的考古發掘 十二 地下佛教藝術博物館——造像埋藏坑的考古發掘 十三 金棺銀槨瘞舍利——考古發現的中國佛教舍利容器 附錄響堂山石窟隨想
楊 泓 1935年生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考古月刊編輯委員會顧問。並被聘為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後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等書的撰寫工作。 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美術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代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0)、《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並與李力合著《華夏之美——中圍藝術圖鑒》(香港中華書局,1993)和《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三聯書店,2008)。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