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
緒說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家?
引言:「中國」作為問題與作為問題的「中國」
一、從施堅雅到郝若貝:「區域研究」引出中國同一性質疑
二、從亞洲出發思考:在亞洲中消融的「中國」
三、臺灣的立場:同心圓理論
四、大汗之國:蒙元與滿清帝國對「中國」歷史的挑戰
五、後現代歷史學:從民族國家拯救什麼歷史?
六、如何在中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中國?
結語:歷史、文化與政治,中國研究的三個向度
【附記一】
【附記二】
第一章:在歷史中理解中國
第一節:「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一、「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二、實際政治與觀念想像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三、中國:「邊界」的浮現
四、民族、國家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五、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麼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第二節: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一、想像和知識的差距:想像的異國
二、建構異域想像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三、想像加上想像,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四、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像:來自古典知識和歷史記憶
五、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
第三節:作為思想史的古輿圖
一、邊緣與中央:歐洲古代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想像
二、從天下到萬國:古代中國華夷、輿地、禹□圖中的觀念世界
三、佛教地圖:另類世界的想像
四、內諸夏而外諸夷:以明代海防地圖為例
五、大「公」無「私」:從明代方志地圖看當時人的公私觀念
六、小結
【附錄一】謎一樣的古地圖
一、令人驚異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二、蒙元時代的世界新知識
三、是回回人的禮物嗎?
四、超越疆域的知識史視野
第二章:交錯的亞洲、東亞與中國
第四節: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一、「東方」、「中華」:漸行漸遠的中日韓三國
二、明以後無中華:朝鮮人的觀感
三、誰是中華文化血脈:日本人與漂流唐船船員的筆談
四、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五節: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
一、關於日本近代的亞洲主義
二、晚清至民初中國對「亞洲主義」的複雜反應
三、世界圖像的各自想像:中日之間的差異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或者傳統性與近代性
第六節:國家與歷史之間:從日本關於中國道教、日本神道教與天皇制度關係的爭論說起
一、二福爭論,爭什麼?
二、津田左右吉及其對中國道教的判斷
三、津田左右吉的困境:「影響」還是「借用」?
四、「古層」複「古層」:關於神道與天皇
五、中國影響:日本學界的新觀點
六、轉道高句麗?道教在東亞傳播的路線圖
七、中國學家加入論戰:宮崎市定的說法
八、桔逾淮則為枳:中國道教與日本神道教之差異
結語:有關道教、神道教與天皇制的爭論背後
第三章:理解亞洲與中國歷史的方法
第七節:邊關何處?──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日本「滿蒙回藏鮮」之學的背景說起
引言:問題的提出
一、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之際:日本對「滿蒙回藏鮮」研究的興趣與東洋史學的形成
二、與歐洲爭勝:日本歷史學家對中國周邊的研究動機之一
三、清國非國論:滿蒙回藏鮮學在日本興起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意味
四、邊界還是周邊:如何從歷史與現實中界定中國
第八節:從「西域」到「東海」:一個新歷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問題
引言:文明交錯的空間:地中海、西域與東海
一、西域:從近代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的轉向,到敦煌的大發現
二、東海:傳統文明在東亞近世的交錯與分離
三,研究重心與研究方法:西域研究與東海研究之異同
結論:預流、立場與方法──追尋文史研究的新視野
引言:學術史告訴我們什麼?
一、國際視野:從「虜學」到「從周邊看中國」
二,中國立場:與域外中國學的比較
三、交錯的文化史:不必劃地為牢
四、結語:新資料、新方法和新典範──文史研究的展望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