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being”是西方哲學最核心的概念,關於它的翻譯,國內已經討論多年。究竟是把它翻譯成“存在”、“有”,還是翻譯成“是”,看法各異。《讀不懂的西方哲學》認為,翻譯的基礎是理解,如何翻譯恰好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學。《讀不懂的西方哲學》作者主張以“是”來理解和翻譯“being”,並且在西方哲學的研究中把這樣的翻譯和理解貫徹始終。 本書以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導論》中的論述為例,並以國內一些學者關於海德格爾和托馬斯·阿奎那的一些討論為例,具體而深入地探討為什麼以“是”而不是以“存在”來翻譯“being”及其相關概念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及為什麼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的問題。 本書適用於對哲學有一定了解的學生,哲學系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專家學者。
引 言 (1) 第一章 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 (5) 一、關於人是萬物的尺度 (5) 二、關於感覺與判斷 (15) 三、應該是“是”,而不是“存在” (29) 四、是與真 (40) 五、為什麼是“是”,而不是“存在”? (56) 第二章 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 (67) 一、存在是什麼? (67) 二、最確實的原理及其論證 (72) 三、詞典解釋 (83) 四、實體與存在 (87) 五、是本身 (95) 六、矛盾律及其論證 (101) 七、“是”一詞的解釋 (112) 八、是與實體 (116) 九、《形而上學》的主要思想 (124) 第三章 胡塞爾的《邏輯研究》 (130) 一、科學與知識 (130) 二、規範科學 (136) 三、係詞及其表述 (145) 四、起源 (154) 五、為什麼是“是”,而不是“存在”? (161) 第四章 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導論》 (169) 一、問題的提出 (169) 二、“是”與“在”有什麼關係? (177) 三、如何理解“在”與“思”? (186) 四、應該是“是”,而不是“在” (192) 五、為什麼是“是”,而不是“在”? (214) 第五章 讀不懂的解讀(221) 一、關於海德格爾的論述 (222) 二、關於湯瑪斯·阿奎那的論述 (231) 三、幾點思考 (241) 第六章 一脈相承的“是” (247) 一、語言 (247) 二、語言與語言所表達的東西 (254) 三、“是”與“存在” (261) 四、邏輯與哲學 (270) 五、“是”與知識 (279) 六、中西差異 (285) 參考文獻 (297)
王路 1955年出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員,邏輯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曾在德國、英國、美國、荷蘭等國大學哲學系學習和訪問研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邏輯、分析哲學、形而上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