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古斯塔夫·馬勒,歐洲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在中國,因其以唐詩為文本的《大地之歌》廣為愛樂者熟知、熱愛。但實際上,在第八交響曲首演之前,馬勒一直以當世偉大的指揮家聞名,他的音樂並未得到廣泛認同。但馬勒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第八交響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標誌馬勒時代的大幕的開啟。本書作者正是以這個歷史時刻為節點,向讀者講述了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時間的生活與創作,詳細分析、解讀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與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樂章分析馬勒後一部作品第十交響曲——這部被作者視為與第八交響曲“是同一整體的兩個部分”的、“未完成”的偉大交響篇章。 1910年,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與之相映照的是整個歐洲知識界、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的風起雲湧。 作者以其開闊的視野,將馬勒的音樂置於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尼采、施特勞斯的哲學;佛洛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湯瑪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學;克裡姆特、埃貢·席勒、科科施卡的分離主義藝術;勳伯格、韋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等等,為讀者勾畫了一幅背景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圖景,從而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作者更是通過分析馬勒的音樂,分析了困擾馬勒一生的身份問題:波西米亞人、奧地利人、猶太人、不受歡迎的入侵者,並將馬勒的音樂,尤其是第八交響曲,追根溯源,置於柏拉圖《會飲篇》、古拉丁讚美詩《降臨吧,造物主之聖靈》、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貝多芬、舒伯特的偉大音樂傳統中,揭示了馬勒音樂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代表,更現代、更多樣化、更包容的“德國性”。 本書當屬研究、論述馬勒音樂的新成果。
前言 / I 引子:天后駕臨 / 001 第一章 奠基 / 009 第二章 升起吧,理性之光 / 025 第三章 為什麼是交響曲? / 041 插曲 幕後故事: 阿爾瑪與沃爾特,1910 年 8 月至 9 月 / 065 第四章 上帝,抑或魔鬼? / 069 第五章 近乎不可言說: 馬勒《第八交響曲》文本與音樂 / 087 第六章 身份問題 / 139 第七章 陰影降臨 / 203 第八章 “為你而生,為你而死”/ 221 尾聲:1910 年 9 月 14 日至 1911 年 5 月 18 日 / 283 注釋 / 289 致謝 / 297 譯後記 / 299 出版後記 / 305
斯蒂芬·詹森,英國作家、作曲家,早年學習大提琴及作曲,後進入BBC,長期擔任BBC三台、四台和國際台古典音樂欄目撰稿人、主持人,並為《獨立報》(Independent)、《衛報》(Guardian)、《BBC音樂雜誌》(BBC Music Magazine)和《留聲機》(Gramophone)撰稿。著有《追憶布魯克納》(Bruckner Remembered,1998)、《肖斯塔科維奇如何改變我的精神世界》(How Shostakovich Changed My Mind,2018) 、《馬勒傳》(Mahler: His Life and Music)和《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The Eighth: Mahler, and the World in 1910, 2020)等。 譯者簡介 張純,1957年出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此後至2017年底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熱愛音樂,曾為三聯書店《愛樂》、《人民音樂·留聲機(中文版)》、人民音樂出版社《歌唱藝術》等撰寫專欄文章、翻譯古典音樂文章。著有《窗外享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與郭建英先生合譯《瓦格納與哲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