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將宏觀與微觀結合,利用傳世文獻與佛教造像記、碑銘墓誌、竹簡等,在國家制度的背景下,對北朝時期鄉村社會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質、時空分佈狀況、“宗族”的含義、“三長”的地位、鄉里與村民空間認同、“市”的多重意義、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朝廷視野中的“民眾”,等等,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十分生動、豐富的北朝基層社會圖景。增補的《北京大葆台漢墓竹簡釋義——漢代聚落自名的新證據》一文揭示了在鄉里編製之外漢代聚落帶有自名的現象;《魏晉南北朝地方社會》 則對這一時期鄉村社會情況做了綜合性的概括。 侯旭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986-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1996-2008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5月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出土文書簡牘,近年主要關注古代國家的形態與運行機制。出版《什麼是日常統治史》(2020)、《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2018)、《近觀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與《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論文七十余篇,譯著數部。
從田園詩到歷史——村落研究反思 一 被遺忘的世界 二 西方視野下的中國農村研究 三 方法的反省與研究的思路 北朝的村落 一 村落的時、空分佈 二 村落的外觀 三 村落與城鎮的角色互換:城-鄉關係的再思考 漢魏六朝父系意識的成長與“宗族” 一 北朝村落居民的構成 二 漢魏六朝母方親屬的作用與九族、宗族的含義 1.西漢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日常生活中的母方親屬 3.九族、宗族的多種含義 三 父系意識的發展 1.從“妄變姓氏”到子從父姓 2.父系世系意識的強化 北朝“三長制” 一 三長制設立年代 二 “分置州郡”所見初立三長的成效 三 “三長”名稱 四 “三長”地位 北朝鄉里制與村民的空間認同 一 鄉里制考實 二 鄉里制的特點 三 鄉里制出現背景的推測 四 鄉里與村民的空間認同 北朝的“市”:制度、行為與觀念 一 市的分佈、形制與管理 二 市:買賣所之也 三 市:交利之所,君子無故不游觀 四 刑人於市,與眾棄之 五 明刑立威 六 都市:對外展示國力的視窗 七 結論 北朝並州樂平郡石艾縣安鹿交村的個案研究 一 資料 二 安鹿交村居民的來源與構成 三 從造像活動看村民生活 造像記所見民眾的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 一為國祈願概觀 二 為國祈願用語釋意 三 三個造像記中的國家 四 民眾國家認同的意義與影響 北朝朝廷視野中的“民眾” 一 朝廷對人群的分類 二 何為“民”? 三 君一民:為民父母,教養百姓 四 君一牧守:共治與督責 五 牧守一民:牧與宰 代結論:朝廷、州縣與村裡——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一 村民的日常生活及其生活的核心場所:村裡 二 村裡、州縣與朝廷:村民的生活世界 三 村民的世界與帝國的構造 四 官爵名號的頒授與帝國結構及村民世界的維繫、再造 附錄一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所見“鄉”與“鄉吏” 一 臨湘屬鄉與鄉界 二 鄉吏及其職責 三 鄉吏的前途 附錄二 評穀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附錄三 北京大葆台漢墓竹簡釋義——漢代聚落自名的新證據 附錄四 魏晉南北朝地方社會 一 引言 二 縣以下的聚落 三 居民家庭的構成 四 百姓的活動與團體 五 官府的基層管理 引用書目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
侯旭東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986-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1996-2008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5月轉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出土文書簡牘,近年主要關注古代國家的形態與運行機制。出版《什麼是日常統治史》(2020)、《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2018)、《近觀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與《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論文七十餘篇,譯著數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