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影:創發一種觀看的方法,書寫一段文化的歷史(1944-1968)
|
|
|
|
|
|
|
|
|
ISBN |
9787307224896 |
定价 |
RMB78.00 |
售价 |
RM85.80 |
优惠价 |
RM64.35 * (-25%)
|
作者 |
(法)安托萬·德巴克
|
出版社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11-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551 页. 19.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2.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迷影之于我的意義,乃是一種涵蓋了對電影、電影導演、影評人以及觀影者的愛。”——安東莞·德巴克那些活動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狂熱影迷究竟是怎麼看電影的?他們會坐在放映廳的哪個位置?用什麼姿勢?他們如何主持電影俱樂部?他們的團體活動具體是怎麼進行的?他們如何借由談話、書信,以及私人或公開的寫作去分享自己的觀影日記?……迷影曾是一種屬於法國的熱情,影迷不僅為之閱片無數,奉獻身心——就看過的片子交流雄辯、撰寫評論、謁見導演、創刊辦報,甚至是主持電影俱樂部。據說,正是這股極其特殊的風氣,讓20世紀那些大師級導演在解放時期到1968年間的巴黎無不名重一時。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恰恰是所謂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區柯克、霍克斯、羅西裡尼、雷諾瓦等多位電影藝術家,是影迷將他們拱進嚴肅作者和知識份子之列,從而跟阿拉貢、畢卡索、約翰·凱奇等人一樣,成為20世紀文化的創造者。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聖?在本書中,安東莞·德巴克將逐一為這些日後紛紛當上批評家、導演、作家、記者的“電影戀人”立傳、畫像,尤其是巴贊、侯麥、朗格盧瓦、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洛爾、達內等人。他在巨細靡遺地描繪這幾個偉大身影的生命歷程、熱情理想和奮戰事蹟的同時,以一種電影及其歷史的眼界去加以審視之:畢竟,這些深受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傳統、結構主義影響的影迷,確實能從一個另類的視角去觀照那些湧現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藝術形式以及重大的論題。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中文版序
告讀者
緒 論 迷影,一種觀看方法的創發
第一章 一個戴天鵝絨鴨舌帽的聖徒
第二章 喬治·薩杜爾、《法國文學》與法國的史達林電影
第三章 希區柯克事件
第四章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撰稿始末
第五章 道德是一樁攸關推軌的事
第六章 羅歇·泰耶爾正傳
第七章 影評人貝爾納·多爾特
第八章 戀女與戀影
第九章 通往現代之路
第十章 自迷影出走
結 論 塞爾日·達內:電影之子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溯源即在向前行 |
|
|
|
|
|
|
|
|
|
|
|
|
|
|
安托萬·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
法國當代歷史學家、批評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曾任《電影手冊》總編輯、法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博物館館長、《解放報》文化版主編。長年深耕法國新浪潮與法國大革命等時期的文化現象,自1988年迄今,以“脈絡化的作者策略”為經,以“歷史的電影形式”為緯,持續撰寫、編纂多部重量級的導演傳記、文化史論、風格研究、電影字典與訪談錄,現已出版五十餘種專著,其電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列·塔可夫斯基》、《〈電影手冊〉,一本雜誌的歷史1&2》、《弗朗索瓦·特呂弗》(與塞爾日·杜比亞納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輕人的肖像》、《迷影》、《攝影機-歷史論》、《戈達爾傳》、《電影思想字典》(與 ·瑟瓦裡耶合編)、《侯麥傳》(與諾爾·艾柏合著)、《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傳》、《電影死了,電影萬歲!攝影機-歷史論2》、《夏布洛爾傳》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