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1912年4月10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號”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航行。這艘永沉海底的巨輪承載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在美國上映,使得這場20世紀最著名的海難重回大眾視野,一時間,有關災難、人心、掙扎與救贖的話題再次席捲全球。但鮮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還有8名中國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倖存。有關“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倖存者,最早能夠追溯的資料只有海難發生后西方媒體的零星報道,以及“泰坦尼克號”個別倖存者的回憶和證詞:有人說他們是偷渡者,從一開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說他們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還有人說他們被槍指着,寧願被打死都不願下救生艇。這明顯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後,是不為人知也無人關心的歷史真相。這6人就這樣無端背負百年罵名,然後被遺忘。一個多世紀之後,海事歷史學家施萬克首次為我們揭開那段被塵封的歷史。他從海量檔案資料中去偽存真,拼湊起有關中國乘客的身份信息。他親身實施浸水實驗,並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為還原海難發生時中國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實指控。他還多次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國乘客的故鄉台山進行實地調查,追尋這些人為何漂洋過海而來,又在船難後去向了何方。就這樣,施萬克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向世人證明:這些中國倖存者絕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們是“泰坦尼克號”事件中最不起眼的註腳,卻是那個人口變遷、種族主義大背景下海外中國勞工群體的縮影,面對時代的不公、命運的傾軋,他們毫無還擊之力,唯有“抹乾眼淚笑呵呵”。施萬克,美國海事歷史學家、作家,專註于探索、技術、媒體和文化領域,旅居中國逾20年。同名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倖存者》首席研究員兼主演,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作品多見於《亞洲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等刊物,以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網站。
施萬克 美國海事歷史學家、作家,專注于探索、技術、媒體和文化領域,旅居中國逾20年。 同名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倖存者》首席研究員兼主演,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作品多見於《亞洲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等刊物,以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網站。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