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推薦序 新審美經濟:數智時代文化產業研究的範式演化/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為新現象歸納,為新審美立言/林谷芳(前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國策顧問、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前所長)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關於審美與美學定義 關於審美經驗的當代研究 審美對象與審美態度 關於文化工業的批判與反思 審美經驗再界定 審美經濟&浪漫主義 審美經濟&複製藝術 全面審美化時代 審美經濟理論提出 審美價值再界定 三位一體的審美經驗 審美愉悅的哲學分析 審美愉悅與移情作用 審美愉悅與心理距離 三種審美愉悅分類 審美愉悅的科學證據 第二章 新審美範疇 新審美範疇誕生背景 新審美範疇的科學證據 新審美範疇的相關文獻 本研究的新審美範疇 四範疇的演示價值 第三章 奇觀(spectacle) 奇觀日常生活化 奇觀2.0與數位資本主義 戲劇的奇觀美學 電影的擬真奇觀 杜夫海納的擬真審美 第四章 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 阿爾托與沉浸式劇場 沉浸式劇場現況 特定場域空間(site specific) 沉浸審美連續體 沉浸、擬真與崇高 第五章 可愛的演示(Staging Cuteness) 可愛的審美狀態 可愛的經濟奇蹟 卡哇伊國度 性別的雙重可愛演示 國族的可愛演示 世代的可愛演示 第六章 認同與振奮(Thymos) 焦慮的時代背景 認同的渴望 後人類境況(posthuman condition) 認同的振奮 認同的經濟奇蹟 奇觀2.0&自我虛構(autofiction) 舞台化的本真(staged authenticity) 第七章 結論:審美經驗模型 文化價值趨於共識 審美經驗作為救贖 審美經驗模型 審美經驗模型 當代重振審美經驗的積極意義 附錄 與NSO前音樂總監呂紹嘉針對審美經驗的討論
作者簡介 潘罡 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1988年起潘罡進入媒體與新聞界工作,期間曾受聘於新聞局擔任「金曲獎」評審委員、彰化縣政府演藝團隊評議委員、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文化部表演藝術扶植團隊評鑑委員、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聯盟監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亞太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兩岸文創促進中心執行主任等職位。曾獲2013年文化創意產業新聞報導獎、第17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獎。2016年起開始擔任大學教職,並兼任《中國時報》、《旺報》文化評論專欄作家。相關文化著作包括《畫說人生》(甯文創出版)、《追尋光彩的音符》(時報出版)、《電影檔案:林青霞》(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委會出版);譯作有《歌劇的饗宴》(萬象圖書出版)、《巴哈傳》(萬象圖書出版)等。 主要工作資歷 1988—1991年 《影響電影雜誌》專題編輯、音樂編輯 1993—1995年 《聯合報》記者 1995—2008年 《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 2008—2010年 國家文化總會(現更名為「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2010—2014年 《旺報》文化副刊主任暨《兩岸傳媒》副總編輯 2014—2016年 《兩岸傳媒/文創》總編輯(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合辦) 2016—2018年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 2018迄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言暨文學系文學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藝術管理碩士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文學哲學博士(Ph.D. in Literature)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