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兵跡》撰於明末清初,1915年由南昌《豫章叢書》編刻局刊印。該書分十四編:歷代、列國、將體、將物、將獸、將能、將效、華境、華人、土夷、島夷、近國、遠邦、邊塞。編下設目。書中廣集自遠古以至明代中國境內和其他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軍事地理、軍事制度、戰爭、軍隊、兵器以及用兵作戰的史料故事。該書從民本思想出發,重視民眾和民心,認為既強且大的元朝,不到百年而亡,其原因就在於統治者「不顧民怨、不顧民變」。提倡融貫文武,認為將應通儒,儒亦或可為將,或在戰爭中承擔各種重要使命,反對「儒不可戰」的觀點,指出「漢高溺儒冠,全忠置濁流,亦大誤矣」。
《兵跡》書共分十二卷,十四編。 卷一(歷代編及列國編):作者把中國過去的政權分成兩大類,前者是被認為正統的朝代,從伏羲、神農,以至於元、明。後者是分立的國家,例如魏、吳、元魏、北齊等。前者稱為歷代編,後者稱為列國編。作者即依照此種分類來分別檢討其興衰存亡和用兵得失。對於每一朝代(或國家)都有評論,也常有獨到的見解,但其分析往往失之於簡略,而並不深入; 卷二(將體編及將物編):前者輯錄歷代將帥利用威名、身體以及他人而制勝的故事;後者輯錄利用各種物體(包括人為和天然物都在內)的故事; 卷三(將獸編):輯錄利用各種動物的故事。最後又論及馭將率眾,整肅軍紀,寬容待下等人事法則; 卷四(將能編):記述將帥佈陣攻守,發揮才智,利用各種因素以克敵的故事; 卷五(將效編):分析因敵制勝,轉敗為勝,各種奇謀; 卷六(華境編):分析中國境內各地兵卒的習性、特長以及對他們應如何使用的方法。這也就是一種對民族性的研究,在古書中頗為少見; 卷七(華人編):分析各種不同武裝人員的習性、特點以及使用方法。這代表非正統戰的觀念,也相當新奇; 卷八(上夷編):記述苗、猺等少數民族的風俗和作戰特點; 卷九(島夷編):記述海島諸國(日本、蝦夷-琉球、東番、爪哇、真臘、三佛齊、浡泥、蘇門答剌、佛郎機、馬路古)的地理位置及情況。不過其資料並不太正確; 卷十(近國編):記述亞洲諸國(以周邊國家為主)的情況,內容近似傳說; 卷十一(遠邦編):記述歐洲以及其他遙遠國家(包括美洲)的情況。譯名與今譯也不相同,並無太大價值; 卷十二(邊塞編):記述中國從遼東到甘肅之間邊塞地區的地理情況,以及邊防工事部署等。
作者簡介 魏禧(1624年-1681年1月6日) 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寧都三魏」。 明末諸生,明亡後不仕,隱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又稱「勺庭先生」。又以齋號「裕齋」,人稱「裕齋先生」。 魏禧重氣節,束身砥行,「以經濟有用之文學,顯天下百餘年」,文章有凌厲雄傑、剛勁慷慨之氣,與侯方域、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散文作品有《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家傳》、《邱維屏傳》、《大鐵椎傳》,文筆簡煉,敘事如繪,內容多表彰民族大義,敘事簡潔,又善議論,「踔厲森峭而指事精切」。 譯者簡介 李浴日(1908/04/12—1955/08/07) 廣東省雷州市人,是我國近代著名軍事學家,現代中國文人從事軍事學研究的先驅者,中國現代軍事理論體系的主要倡建者,《孫子兵法》研究第一人。他與浙江蔣百里、雲南楊傑同為中國軍事學巨擘,馳名海內外。他在軍事學研究諸多領域,相當部分至今仍未有人超越,影響深遠。 1932年在上海暨南大學(今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即到東瀛求學,開始兵學創作,並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系。1941年於廣東曲江創辦「世界兵學社」,出版《世界兵學》月刊,以「發揚中國固有兵學,介紹各國最新兵學」為宗旨,出版各種兵學著述。 民國時期曾擔任國民黨國防部政治廳宣傳研究會副主任、國防部新聞局第二處副處長、廣東省編譯室主任、國民黨第35集團軍少將參議、廣東省參議員、黃埔軍校教官、中國陸軍大學教授、台灣金門防衛司令部少將高參等職。 1950年春赴台灣,1955年8月7日病逝於臺北永和寓所,時年47歲。李浴日一生正派,博學多才,交友廣闊,畢生盡瘁兵學。他譯著兵書十二種,達一百六十 餘萬言。更集中國二千年來兵書之精華數十種,編成《中國兵學大系》,在民國兵學領域,他的研究堪稱多個第一。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