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為何中國:殖民地臺灣知識分子的認同結構與移動意義
第二節概念釐清與研究課題
一、「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
二、四個現代性時間:1920、1927、1937、1945
三、座標「中國」
第三節書寫架構
一、相關文獻之重點回顧
二、研究方法與章節結構
第二章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現代感
第一節殖民地臺灣的對中關係
一、臺灣總督府的對華政策
二、作為否定性他者的「中國」
第二節臺人的中國論述與知識建構
一、緩衝帝國殖民的論策座標:以臺灣民報系列社說為場域
二、「中國」作為「臺灣」的隱喻
三、閱讀中國:臺灣知識分子的對中知識渠道
第三節日治臺灣的兩岸渡航與中國指向
一、向中國移動:臺人的旅居背景與地域活動
二、日治臺灣社會運動的中國指向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 如何現代:啟蒙視域下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觀看
第一節迎向現代:臺灣民報系列社說的社會位置與文化論述
一、從青年到大眾
二、世界的臺灣
三、文明開化的追求
第二節思考現代:一九二○年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啟蒙論述與中國視域
一、語文改革論與現代化中國
二、文化啟發與五四新中國
三、旅居經驗與民族思考
第三節踏上旅途:1927年後臺灣知識分子的政治實踐與中國行
一、日治臺灣社會運動與知識分子之變貌:以1927年為討論中心
二、 黃旺成的社會改良主義與〈新中國一瞥的印象〉
三、 謝春木的階級意識與〈新興中國見聞記〉
四、 陳逢源的文化主義與〈南支印象記〉
第四節迂迴取徑:戰時北京的臺灣知識分子書寫與文化活動
一、島嶼上的「北京」:以臺灣民報系列為分析場域(1920-1932)
二、北京文壇與旅京臺人
三、回望來時:張我軍詩文與情感依附
四、文化救贖:張深切的北京逆旅與民族振興
五、選擇性再現:陳逢源的歷史行旅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中國性: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複數中國
第一節進入「現代」:一九二○年代臺灣知識分子的現代化中國
一、巨埠現形記:黃朝琴〈上海遊記〉的現代性思辨
二、解放與改造:《亂都之戀》與T島青年張我軍
三、敗北與南奔:張深切的地域移動與現代性
第二節覺醒的中國:轉型期中國社會(1927-1937)的臺人批判與活動實踐
一、文化焦慮與社會批判:張我軍的小說中國
二、主體的醒悟:張深切的政治實踐與民族批判
三、生活風格與身分認同:謝春木的現代性考察
第三節變革中國:以戰時北京、南京、上海為考察地域
一、周作人與臺灣知識分子
二、新舊中國的擺渡:陳逢源的北京遊覽
三、舊都南京:國民政府與維新政府的交疊
四、上海的光與影:《新支那素描》與《楊肇嘉回憶錄》的日常重塑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移動性: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跨界視點
第一節失序的國度:一九三○年代臺人中國書寫的敘事空間
一、 不穩的中國:〈新中國一瞥的印象〉的地方割據與重整
二、 生產關係的失衡:〈新興中國見聞記〉的資本殖民與帝國物景
三、未知的土地:〈南支印象記〉的帝國顯影
第二節書遊中國:一九三○年代臺人遊記的時間經濟與移動視域
一、時間經濟的現代性考察
二、〈新興中國見聞記〉的雙重視域
第三節新興中國的考辨:臺人社會意識的思想光譜與運動策略
一、民族主權的社會改良策
二、複合民族社會的階層化景觀
三、反威權的革命巡禮
第四節小結
第六章結語:從中國看臺灣
第一節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認識
第二節移動與書寫
第三節中國敘事的現代性生產
附錄
附錄一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中國經驗對照表
附錄二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中國旅居分布圖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