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516660546 |
定价 |
RMB58.00 |
售价 |
RM63.80 |
优惠价 |
RM47.85 * (-25%)
|
作者 |
(美)本傑明·哈迪
|
出版社 |
新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11-01 |
装订 |
平裝. 無. 254 页.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常常沉迷於做九型人格、MBTI、DISC等各種性格測試,容易引起共鳴卻慢慢發現所獲寥寥;感覺人生陷入了停滯,卻找不到破局的方法;因為受過創傷,便可能會放棄對新生活的期待……我們往往認為性格只能被找到、性格以類型劃分、性格固定不變、性格來自過往經歷、性格是真實自我的反映等,但這卻往往使我們變得不再勇敢,逐漸走向平庸,甚至有深深的無力感或陷入困局。
本書通過豐富的心理學研究指出,利用性格測試和自身過去等定義“真實自我”和“原生性格”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並在闡述性格真相和常見五大性格誤解的基礎上,針對如何正確看待過往、自信定義自我、調整限制自我提升的錯誤觀念和習慣等,在創傷、身份認同敘事、潛意識、環境四大性格影響因素等方面為讀者提供了科學實用的建議,讓讀者可以從狹隘的性格觀念中解放出來,走出困境,實現直接、高效的成長轉變。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導 言 性格測試險些毀了我的人生 / 01
你的性格並非由過去決定 / 10
我是如何從性格局限中走出來的 / 14
部分 如何正確認識性格
章 性格的誤解:五種流行的錯誤觀點 / 003
誤解一:性格以“類型”區分 / 014
誤解二:性格是內在和固定的 / 025
誤解三:性格來自過往經歷 / 031
誤解四:性格只能被“找到” / 043
誤解五:性格是“本真的”自我 / 052
本章結語 / 056
第二章 性格的真相:基於目標,創造理想性格 / 057
目標塑造身份認同、形成性格 / 067
目標的三個根本來源 / 072
根據目標,刻意設計身份認同 / 083
你只需要的核心目標 / 086
始終牢記並堅持核心目標 / 090
早睡一小時:避開晚間低效率陷阱 / 094
早起一小時:高效進入狀態 / 096
寫日記:內化並清晰化你的目標 / 100
相信的力量:與未來的自己對話 / 105
本章結語 / 108
第二部分 性格塑造的四大影響因素
第三章 轉化創傷:重塑性格,不讓過去決定未來 / 113
創傷,使你的人生充滿局限 / 117
性格不應成為創傷的副產物 / 122
釋懷過去,增強心態靈活性 / 125
共情見證者:轉化創傷的方法 / 128
重建信任,成為身邊人的共情見證者 / 138
本章結語 / 141
第四章 改寫你的故事:創造新的身份認同 / 143
做好情緒調控,用故事創造“意義” / 149
你的過去由你“創造” / 160
由“缺”轉向“得”,重構你的敘事 / 162
用未來視角塑造身份認同 / 175
本章結語 / 187
第五章 提升潛意識:控制潛在驅動力 / 189
記憶是物理性的,身體是情緒性的 / 198
提升潛意識方法一:斷食 / 204
提升潛意識方法二:定期做慈善 / 206
本章結語 / 210
第六章 重塑環境:讓所在環境與你的目標一致 / 211
情境塑造角色:角色塑造身份認同與機體 / 214
記憶策略:針對目標,進行選擇性記憶 / 221
忽視策略:對你的關注點學做減法 / 226
約束情形: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潛能 / 232
本章結語 / 237
結 語 擁抱未來,改變過去 / 239
現在該你了 / 246
致 謝 / 249 |
|
|
|
|
|
|
|
|
|
|
|
|
|
|
[美]本傑明·哈迪 (Benjamin Hardy)
克萊姆森大學組織心理學博士、演說家,在線撰寫關於自我提升、心理學和創業等方面的文章,每月閱讀量超百萬,並連續四年在平台Medium.com排名前列。《今日心理學》和《企業》雜志的定期撰稿人,其文章曾登上《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福布斯》《財富》等媒體。著有暢銷書《意志力陷阱》(Willpower Doesn’t Work)、《誰來做而不是怎樣做》(Who Not How)、《你想的是差距還是收益》(The Gap and the Gain)。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