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我國實務對於非財產權(人格法益及身分法益)之保護,隨時空變遷不斷發展進步。如最高法院判決有肯認「環境權」屬人格權之衍生人格法益(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37號判決),亦有高等法院首次肯認「寵物」受侵害時,飼主得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臺灣高等法院106年消上易字第8號民事判決),皆屬適例。 本書亦著力於非財產權之保護,探討關於死者人格是否應予保護之問題。人死亡後,雖無權利能力,惟其肖像、名譽等人格特徵若遭侵害利用,是否構成侵害死者或其遺族之權利?對此,實務創設「遺族對死者敬愛追慕感情」之一般人格法益加以保護。本書將探討該法益之內涵、性質、救濟手段及相關案例評析,期能對非財產權之保護體系建立,有所助益。
推薦序/吳從周 序 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意識──以我國兩個判決出發/3 第一項 【二二八元兇案】/4 第二項 【祭祀公業案】/9 第三項 問題提出/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以人格權之精神利益為重心/15 第一項 人格權之經濟利益內涵/16 第二項 人格權經濟利益之死後保護/20 第三項 小 結/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24 第五節 論文架構/24 第二章 比較法上之死者人格保護模式 第一節 概說──直接保護說與間接保護說/27 第二節 德國法/28 第一項 指標性判決/28 第二項 理論基礎/35 第三項 直接保護與間接保護之體系比較/39 第四項 德國人格權保護草案/46 第三節 日本法/49 第一項 學說現況/50 第二項 指標性判決/54 第三項 小 結/67 第四節 中國法/67 第一項 學說見解/67 第二項 實務見解之發展/70 第三項 人格權法草案/79 第四項 民法總則──英雄烈士等特別保護條款/82 第五項 小 結/87 第三章 我國之死者人格保護模式 第一節 學說現況/89 第一項 學者王澤鑑──直接保護/90 第二項 學者劉春堂──間接保護/90 第三項 學者曾世雄──死後人格損害/91 第四項 小 結/92 第二節 實務現況/92 第一項 【二二八元兇案】見解之再定位/93 第二項 曇花一現的直接保護說?/94 第三項 實務見解之變化與趨勢/95 第三節 本文見解──跳脫直接與間接保護之框架/96 第一項 死者人格保護必要性之再思考/96 第二項 以現行法作為保護依據之檢討/104 第三項 應以「遺族情感法益」之保護為重心/123 第四章 敬愛追慕感情法益之具體化 第一節 問題說明/125 第二節 法益之內涵──實務見解之釐清/126 第一項 實務見解/127 第二項 本文見解/135 第三節 法益之性質──身分法益或人格法益/137 第一項 問題說明/137 第二項 身分法益之內涵/138 第三項 實務見解──人格法益/148 第四項 本文見解──身分法益/148 第四節 法益之保護正當性基礎/154 第五節 法益之用語及再定義/156 第六節 法益之救濟手段/158 第一項 現行法下之保護漏洞/158 第二項 非財產上損害賠償之成立檢討/167 第七節 法益之侵害類型/173 第一項 侵害死者生前人格特徵之類型/173 第二項 侵害死者遺體、骨灰及遺骨之類型/178 第三項 其他侵害類型/196 第四項 小 結/212 第五章 結 論/213 參考文獻/217
作者簡介 許景翔 現職 執業律師 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系講師 高點文教機構講師 學歷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臺北大學法學士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