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樣的中國史12:從八旗到洋行,天朝震盪的時代──清
|
|
|
|
|
|
|
|
|
ISBN |
9789573292180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1.08 *
|
作者 |
楊照
|
出版社 |
遠流
|
出版日期 |
2021-08-27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12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系列特色(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名人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清朝的「偉業」(Great Enterprise)
01當人類經驗的全面記錄不再是不可能時
02和畫地圖一樣,講歷史要決定比例尺
03任何的歷史敘述都是選擇後的結果
04美化明朝,將清朝視為歷史的錯誤?
05「復明」真的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06歷史轉捩點:范文程的進取河北之策
07洪承疇的入關戰略,漢人扮演南征門面
08流寇送來的機會與多爾袞的舉措
09崇禎太子案及南明的結構性缺點
10八旗的自給自足型態與土地圈畫
11圈地、逃人:確立滿漢分立的原則
12順治朝成就:短時間內得以立足中原
第二講 康熙:統治合法性的確立
01順治的罪己遺詔透露了什麼訊息?
02少年康熙親政前的朝中形勢
03鰲拜的權力根源與平南王的歸老效應
04康熙的廢藩決心與三藩兵力規模
05「如政治不能修舉,上尊號何益?」
06展現比漢官更熟悉聖賢書的示範領導
07從覆講到自講,皇帝成了老師
08「內聖」與「外王」在康熙身上混同了
09經學帝師熊賜履和李光地
10以皇朝力量整理宋學等知識工程
11康熙的旺盛好奇心和決不允許的底線
第三講 盛世及其潛伏的危機
01帶著高度危機意識即位的雍正帝
02親力親為、細部管理的統治風格
03康熙上諭「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04「攤丁入地」,人頭稅在清朝消失了
05人口數字成長十六倍的前因與後果?
06火耗歸公以養廉,官吏薪資合理化
07驚人的自信與驚人的心胸狹窄
08從大義覺迷到學禪,折服天下的想像
09權力上的王者外,還要做知識上的王者
10中國士人在知識學問權威上一退再退
11侵犯皇帝獨斷權力的兩樁文字獄
12康雍乾盛世後,帝國進入離心力狀態
第四講 變化中的滿漢文化互動
01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
02乾嘉學派大盛,孔孟權威高過程朱陸王
03從王夫之到顏習齋的「實學」新途徑
04戴震:否定「理」是一種徹底無「情」
05缺乏思想工具的實學走向考據之路
06從舉業士人角度寫成的《儒林外史》
07科舉中人充滿私欲欺瞞的虛偽人生
08從《牡丹亭》到《聊齋誌異》
09高度感染力的文字,愛與性的許多變形
10反映清朝文人文化特殊發展的《紅樓夢》
11個人主義精神的萌芽與士人官僚的挑戰
第五講 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01西發里亞條約帶來的歐洲列國新秩序
02從明到清,視屬國為客為藩的中心意識
03中國的制度觀念中,朝貢就是對外關係
04開港通商,與西方勢力大舉東來
05「傳諭行商」,將外交與通商同等看待
06「全權代表」與絕對皇權的牴觸
07抗拒「北京駐使」,病態的華夷之辨
08覲見跪拜禮:清朝外交上的難解之結
09避忌和外國人打交道與最惠國待遇
10中國無從理解的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
11對西方無知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六講 鴉片戰爭與對外交涉
01鴉片菸是從臺灣傳入中國的?
02從數據看巨量鴉片流入中國狀況
03英國從貿易控制到貿易自由的轉變
04道光朝貨幣亂象:白銀與銅錢兌換失常
05弛禁與嚴禁,及公羊學派的改革傾向
06吸食鴉片者重刑的心理學論議
07林則徐的銷煙行動與英國國會的爭執
08軍事計畫與謀略上的徹底不對等
09南京條約之後,看穿中國的致命弱點
10「列國」與「天下」世界觀的衝突
第七講 清中葉改革動能及其限制
01「十全老人」背後的軍事動員目的
02太上皇與皇帝間的尷尬權力結構
03乾隆遺誥和嘉慶上諭透露的玄機
04從「苗亂」看「養賊自重」的軍事弊端
05亂事綿延之因:反逆者與順民比例改變
06清代的祕密會社為何比以前活躍?
07從造「霆船」看海盜問題與官場態度
08「五霸十槓」、冗員剝削等漕運弊病
09捐官、滿漢官比重,吏治的結構性變動
10湖南帶起的地方吏治「實務」精神
第八講 絕不太平的「太平天國」
01太平天國是和清朝並存的朝代?
02中國共產黨和太平天國崛起的相似性
03洪秀全與「拜上帝教」的信仰核心
04不只是身體動員,更加上精神動員
05太平天國創造的平等關係與靈活戰術
06軍民合一、財產與共的共同體
07半抄襲、半想像來的政權與領導人內鬨
08大封諸王的瘋狂心理與「天京合圍」
09帶領小傳統對抗士人所形成的大傳統
10中國社會的一次龐大價值衝擊
第九講 儒生、儒將、鄉勇
01研究中國,卻對現實中國極其隔閡
02費正清的「西方衝擊、中國回應」說
03芮瑪麗對「同治中興」獨特意義的探問
04太平天國創造的新敵人:士人信仰
05文人帶領鄉勇,曾國藩與湘軍的崛起
06部隊性質正在遠離而非接近其理想
07皇帝避走,朝廷在政治態度上的分裂
08曾國藩的人格信念壓住漢人的野心作為
09與淮軍結盟的傭兵武力「常勝軍」
10政治骨幹也阻擋不了的官僚沉淪
第十講 通商口岸帶來的變化
01被中國歷史遺忘的「洋人」
02洋行制度下對外國人的層層限制
03科學技術讓中國人體會西方的能耐
04伯駕在中國的醫療貢獻和外交理解
05開放口岸,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
06從華爾到戈登,「常勝軍」的洋人將領
07西洋事物以驚人的速度湧入中國
08李泰國:中國海關與天津條約關鍵人物
09赫德與海關收入的重要維穩作用
10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的八年西學課程
11引介翻譯西書不遺餘力的傅蘭雅
12放棄舊典範、渴求新答案的騷動時代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