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狂的年代:世界大戰源起與全球秩序未來
|
|
The Age of Manias: Origin of World Wars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Order |
|
|
|
|
|
|
|
|
ISBN |
9789869980876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2.57 *
|
作者 |
蔡東杰
|
出版社 |
暖暖書屋
|
出版日期 |
2021-07-08 |
装订 |
精裝. 全彩印刷. 328 页. 23.6.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6.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當中國不再韜光養晦
美國世紀又即將終結
從南海到黑海
從中東到印太
世界大戰陰霾隱約若現
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大國政治悲劇是否終究難以迴避
✽✽✽
2021年5月《經濟學人》指出:
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面對全球格局凜冬將至,該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
在危機一觸即發的時刻
最深沉的歷史反思
人類究竟將重蹈覆轍
還是理性迴避戰爭之路
✽✽✽
當前國際政治的情勢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二○二一年五月出版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封面標題就是「地表最危險之地」(意指台灣),並且標明了美國與中國的對峙。
在這樣的國際情境下,以下的問題很自然的浮現:中國與俄國正在形成反西方同盟嗎?中國或中俄同盟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新冷戰嗎?中國與美國在各方面所呈現的是衝突為主嗎?武裝對峙存在嗎?武裝對峙會升高到衝突嗎?更重要的是,從阿富汗、敘利亞、烏克蘭、南海,乃至台灣海峽,當前硝煙四起的大國競合與對峙,到底會將世界帶向何方?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愈來愈近了?在危機一觸即發的時刻,最深沉的歷史反思,人類究竟將重蹈覆轍?還是理性迴避戰爭之路?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類要避免再次爆發如二十世紀上半葉連續兩次瘋狂殺戮之世界大戰,唯有認真面對和理解戰爭爆發的因由,才有可能獲得啟發和教訓,否則兩次世界大戰就不只是歷史,而是即將到來的事實。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已有七十餘年之際,儘管關於戰爭爆發之來龍去脈已有無以數計之研究成果乃至定見,但正如眾所周知,由於詮釋角度、政治立場與受到主流價值影響所致,某種偏見(或單單只是不同意見)在歷史學家之間可謂相當普遍,這既使歷史永遠都有重新書寫的空間,更有不斷反覆整理之必要。
面對人類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連續爆發彼此瘋狂殺戮之世界大戰,我們究竟該如何加以詮釋並重新理解其因由?除了根據勝利者的正義以界定善惡兩方,還有沒有其他客觀之切入角度?
在「西方(歐洲)中心」與「美國霸權秩序」之引導下,戰爭之起因與發展雖然慣常聚焦於歐洲歷史本身,本書《瘋狂的年代》作者蔡東杰教授仍嘗試憑藉站在「西方之外」的客觀優勢,以及近年來包括全球史在內新研究成果之鼓勵,從「長戰爭」(the Long War)角度重新揭示此段歷史,希望在既有論述窠臼之外,發掘出更具啟發性之結論。
更有甚者,在金融海嘯、地緣政治危機與中國崛起帶來之結構性衝擊下,就如同兩次大戰部分正是英國在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霸權衰落之後果,隨著美國領導地位與世界秩序內涵備受質疑,透過重新理解這段歷史,是否將有助於我們更能鑑往知來,掌握下一步世局之微妙脈動?
蔡東杰教授依照歐洲歷史的發展耙梳了兩條脈絡,一條是長期的戰爭如何型塑國家,一條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影響。這兩條脈絡相互作用,其結果就是二十世紀兩次慘不堪言的世界大戰,以及在其中所展現出的人類極限瘋狂。
本書的分析框架把我們帶入一個新的視角,超脫了傳統的國際關係與民主道德論述,揭露了主權國家與現代政經體制的戰爭傾向,而提出了對當今世局的警示。如果無政府的國際體系與現代政經制度會帶來戰爭的狂熱,而這兩個因素現今持續存在,則「現代戰爭狂熱綜合症候群」就在我們的身邊累積能量。如果霸權國無法維持其優勢或以其權力成功地操作離岸平衡,則戰爭將一觸即發。此種情況搭配上軍事科技的飛躍發展,其毀滅力將無可想像。
蔡東杰教授在析論晚近的發展時,更引入了有關經濟因素對於國際關係和國際體系產生的影響。首先,資本主義的出現對國際政治體系帶來的衝擊。工業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帶來的是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霸權的轉移」。此外,全書點出了在資本主義體系下,三大全球經濟危機(一八七三年的長蕭條、一九三○年的大蕭條、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對國際體系的負面效應與衝擊。
✽✽✽
本書所涵蓋的時間主要是從中世紀結束後的英法百年戰爭(一三三七至一四五三年)開始,歷經三十年戰爭(一六一八至一六四八年)、法國大革命戰爭(一七八九至一八一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以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結束。而描述的重心是這六百多年戰爭之「特殊現象及其演進源流,特別是其爆發與進行之有異於以往。」
蔡東杰教授一方面堅信「戰爭的確是世界各地人類歷史中的『普遍現象』」,另一方面則鑽研戰爭背後「真的存在某種『普遍理由』嗎?」還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兩次大規模戰爭中的瘋狂行徑自古皆然?」
上述的長歷史分析框架,其實是採用了國際競爭與國內制度這兩個變項來解釋戰爭的產生與狂熱,因此基本上是結構性的理論。目的是「提醒大家深切地關注眼下正處於另一個重大結構變遷階段的環境。」
書中以二戰時幾近屠城式的大轟炸起頭,給了讀者最強的震撼;在書的結尾又將此一瘋狂的戰爭邏輯連續到當今,足資世人(尤其是正在嚐受新冷戰初始滋味的台灣)大大地警惕。本書用歷史讓人深切地感覺到戰爭就在身邊。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院士
鄧中堅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前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聯合推薦
趙全勝
美利堅大學教授
亞洲研究理事會主席
王元綱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教授
張登及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連弘宜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陳欣之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胡祖慶
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
陳佩修
暨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蔡育岱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郭育仁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以古鑑今──今日還是瘋狂年代 吳玉山
推薦序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瘋狂年代的冷靜思維 鄧中堅
從柏林到東京:最後一幕? From Berlin to Tokyo: the Last Scene?
大轟炸及其思考
最後一波瘋狂∕超越理性底線的衝突
西西弗斯幻影
二戰的反思∕戰爭之後的戰爭∕寫作本書之目的
兩百年戰爭 The Two Hundred Years’ War
黑暗時代及其陰影
民族遷徙與羅馬秩序解體∕中世紀與新歐洲∕新一波戰爭浪潮的醞釀
三十年戰爭
新世界與世界大戰∕王權興起與政教分離∕三十年戰爭之歷史意義與影響
路易十四戰爭
後教會時代的歐洲新均勢∕法蘭西霸權大戰略∕法荷戰爭與反法同盟成形∕從大同盟戰爭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北歐邊緣化與俄羅斯歐洲化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歐洲新政治中的王位繼承問題∕七年戰爭與外交革命∕英國崛起與近代歐洲均勢之浮現
法國大革命戰爭
革命之源起與爆發∕從呼喊自由到以皇帝之名∕從中世紀走進現代
長戰爭之遺產 Legacy of the Long War
主權與民族主義
長戰爭下的歐洲國家突變∕民族與國家之擬人有機化∕雙重枷鎖下的國際關係
外交與虛偽之和平框架
十四至十六世紀:外交之建立與衰微∕西發里亞和平框架之嘗試∕維也納和平之現實與虛構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
戰爭與現代資本主義源起∕軍事技術革新與政經糾葛∕投機性金融危機
新帝國主義全球化
全球化與「世界」之質變∕經濟作為新的戰爭動機∕演化論、進步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
資產階級民主
近代歐洲民主之曲折發展∕初期民主發展之有限性現實∕資本主義、資產階級與革命浪潮
毫不意外的意外 An Un-unexpected Accident
不和平的維也納和平
現代戰爭狂熱綜合症候群∕大國體系重組與歐洲的分化∕斷層帶中的民族統一戰爭
東方火藥庫
新斷層帶浮現:鄂圖曼衰落與俄國崛起∕克里米亞戰爭作為歷史轉捩點∕近東危機及其浮現∕俾斯麥體系的努力
十字路口的抉擇
一八六○年代及其打造的世界∕世界政策與英德競賽∕殖民協商與海牙會議
戰場僵局
危機醞釀與戰爭前奏∕痙攣性衝突升級與大戰爆發∕西線無戰事
衝突全面升級 Irrepressible Conflict Escalation
失敗的和平嘗試
重新思考英國之角色地位∕美國參戰原因及其政策目標∕國際聯盟之理想與現實
新戰爭
世界大戰與人類歷史轉折∕新的戰爭路線圖∕新世界與新結構
金融危機
勝利者的正義∕黑色星期二及其擴散∕經濟危機之政治效應
兩個抑或一個
巴黎和會及其後之和平努力∕戰爭之全球化及其發展∕另一場三十年戰爭
極限瘋狂之降臨 The Coming of Ultra-manias
再度邁向戰爭
反戰浪潮下的戰爭∕總體戰:新的方程式∕英國與日本之難題與抉擇
無條件投降
德國的戰爭之路∕大戰全面爆發∕美國參戰及其影響
殘局與新開場
歐洲時代畫上終點∕戰時和會中的各種思考∕美國對戰後世界秩序之安排
歷史借鏡:現在與未來 The Lessons: Now and Then
歷史的度量方法
狹隘的普遍史及其視野∕冷戰意義之重估
新時代的陰影
美利堅和平及其不足∕後美國時代何去何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蔡東杰 TSAI TUNG-CHIEH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喜讀史,長期聚焦於破除因各種中心觀所致之視野偏狹,迄今著作甚豐,除十餘冊關於外交史與東亞研究學術專書、與上百篇文章散見各主要學術期刊外,近年來並致力以深入淺出文筆,在歷史、論述與群眾間搭構理性之對話橋梁,普獲好評肯定。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