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廚房》(非虛構) 蔣 韻
世界著名美食哲學家布里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麽樣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麽樣的人。”
作家蔣韻精細描摹了一部類似編年史的北方家庭的烹飪史,一樣一樣食物的烹制,背後是一段又一段飽蘸情感的記憶。作品劃分為奶奶、母親以及蔣韻自己主廚的三個時期,物質匱乏年代,堅韌的奶奶主理廚房,一個大家族面臨著歷史巨變時無可奈何的風流雲散;母親主廚時期適逢撥亂反正時代,每逢周末的熱鬧聚餐,吃下的是美食,真正分享的是那個時代給予人們的精神養分;蔣韻主廚則從文學的黃金時代開始……這是一部蔣韻的家族尋根史,個人成長史,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的物質史,那些食物牽引出的個人命運與創痛的記憶,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而呈現出人性與哲學思考的深度。
評論:《聚焦於食物的歷史與生命記憶》 王春林
2、《長安的荔枝》 馬伯庸
天寶十四年,長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為了家人,李善德決心放手一搏。在胡商等人的幫助下,李善德靠著精密計算和反覆試驗,確定了保存方法和轉運路線,將時長控制在十一天,運鮮荔枝之事終得落實。萬事俱備,李善德卻沒料到,橫亙在他面前的*後一座大山,是官場。
李善德還是運來了鮮荔枝,為此,他失去了朋友,又險些丟掉性命,卻始終沒有失去為人為官的本心。官場詭譎,而初心未改,反使得他*終在亂世中得以保全。
評論:《或十二時辰,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為期》 何 平
3、《鵲橋仙》 蕭 耳
這是一部書寫江南小鎮的性靈之作 。一九八一年高考前的盛夏,棲鎮少年們從此開始了半生戲夢。多年以後,似乎衰敗的故鄉小鎮再次成為昔日发小們的人生舞台。一場場婚禮與葬禮,一次次盛宴襲來,聚散離合間,到底是,意難平。小說有軟玉溫香的吳儂軟語、絲絲入扣的江南調性。
評論:《“蕩发蕩发”的故鄉、夢與記憶》 來穎燕
4、《西南三千里》(非虛構) 楊 瀟
抗日戰爭爆发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遷到長沙,成立了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旅行團開始西遷之路,聞一多、黃鈺生、袁覆禮、李繼侗、曾昭掄、穆旦、楊式德、任繼愈、劉兆吉、林振述等師生300余人,歷時68天橫越中國西南腹地三千余里,抵達昆明。
2018年,80後媒體人楊瀟從長沙出发,徒步為主,輔以鄉村中巴、綠皮火車和順風車,用40天時間重走了這條西遷之路。他憑依著散落於檔案、口述、地方文史和民國報刊中的相關史料,實地探訪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高張的勇氣與壯麗。他发起了對當事人及後代的采訪,試圖還原一個一個的青年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作出選擇。歷史與現實交織、互文、碰撞,組成雙線敘事,構成當代知識分子的跨時空對話。
編輯推薦
1. 超大體量、重磅文學容量。文學名刊《收獲》嚴選集結蔣韻、馬伯庸、蕭耳、楊瀟力作,配以王春林、何平等業內名家的書評,新鮮的文本 激蕩的解讀,57萬字獨家首发,為讀者獻上2021年一頓文學饕餮大餐,領跑這個春天有品質的閱讀。
2.名家長篇:蔣韻女士非虛構新作《北方廚房》首发!不僅是一部家族尋根史,個人成長史,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的物質史。那些食物牽引出的個人命運與創痛的記憶,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而呈現出人性與哲學思考的深度。
3.馬伯庸超值長篇《長安的荔枝》。精心修訂·全新推出,完整版本十萬字。揭秘大唐盛世“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背後不為人知的詭譎曲折和人性糾葛。繼席卷圖書市場的《長安十二時辰》《顯微鏡下的大明》《兩京十五日》……之後,“馬王爺”繼續探索歷史可能性。
4.女作家蕭耳書寫江南水鄉繁華故事《鵲橋仙》。追憶似水年華,重溫軟玉溫香的吳儂軟語、絲絲入扣的江南調性。
5.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非虛構作家楊瀟非虛構力作《西南三千里》。歷史與現實交織、互文、碰撞,重走“湘黔滇旅行團1938年之路”,佳作節選,先睹為快。
6.突破性的全新設計,帶來春天的氣息。高階藝術紙封面、“收獲”logo采用UV過亮工藝,突顯細節的精致感。海藍秋黃雙色分欄,巧妙的大幅魚骨設計,高端大氣;內文為雙欄排版,還原老牌雜志期刊的閱讀體驗;配以版畫風格的插圖和實景老照片,圖文輝映,讓有質感的閱讀也不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