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文明之門:從不會用火到環遊世界,人類文明是怎麼出現的?
|
|
|
|
|
|
|
|
|
ISBN |
9789577518668 |
定价 |
NT330 |
售价 |
RM51.60 |
优惠价 |
RM45.92 *
|
作者 |
劉維人
|
出版社 |
國語日報
|
出版日期 |
2021-04-01 |
装订 |
平裝. 全彩印刷. 144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為孩子而寫的「人類大歷史」────
透過尋找文明進展的關鍵鑰匙,
讓我們從150萬年前,一路走來,
看看人類如何從「已知用火」,
進展到現在擁有各種資訊的「現代社會」!
煉丹,居然變成了煙火;貝殼,竟然可以買東西;
一場鼠疫,讓人開始懷疑生命,激發創作靈感!
沒想到吧?文明的出現,竟然都只是「剛好」。
剛好在那個時間、剛好碰到那件事、剛好有人想到方法……
於是有了我們的現代生活。
現在的我們:
必須遵守法律
可以拿錢買東西
吃得到薯條蘸番茄醬
能閱讀各式各樣書籍
不滿政府可以上街抗議
透過手機獲取各式各樣訊息
這些事情,並非理所當然,像是……
我們今天能開心的欣賞煙火,竟然是道士煉錯長生不老仙丹!
我們今天有蓬勃的藝文發展,竟然是黑死病因禍得福造成的!
我們今天能大量的印製書籍,竟然是印刷工人想偷懶的結果!
我們今天可以吃到酥脆薯條,竟然是哥倫布跑錯地方帶來的!
我們今天擁有民主制度思想,竟然是美國人民站出來的成果!
在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無數事件,其中有一些事件造成的影響就如同關鍵的鑰匙,例如群體生活、文字紀錄、使用紙張,還有邏輯推理、反抗權威、追求自由、及時行樂,甚至奴役黑人、貧富差距等。這些鑰匙能夠開啟一扇扇的「文明之門」,使人類邁向現今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
本書列出十四扇「文明之門」,看看人類在開啟文明之門後發生了哪些事情,找到了哪些鑰匙,串起事件之間的關聯,逐步構築今日世界的面貌。
*************************************************
專家審定 湯瑞弘(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
本書特色
❖對過去生活的驚奇──居然是這樣!(原來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有那麼大的不同)
❖和現代生活的連結──跟我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哪有今日的便利生活)
❖不同事件間的關聯──找到徽章鑰匙,開啟下一扇門!(滿足偶發事件條件,才能創造文明) |
|
|
|
|
|
|
|
|
|
|
|
|
|
|
目錄
作者序 穿越時空,探尋人類文明的變化!
文明之門1 用火:晚上居然要自己生火!
文明之門2 貨幣:用蛤蜊殼竟然能換到牛奶!
文明之門3 法律:打掉別人的牙齒竟然要拔一顆還他!
文明之門4 哲學:愛問問題的煩人精竟然找出世界的真理!
文明之門5 紙:竟然不用再把讀書當成負重訓練了!
文明之門6 火藥:長生不死的心願竟然變成爆炸場面!
文明之門7 印刷術:想看新書時竟然可以不用自己抄一本了!
意外襲來 黑死病:幾乎每戶家庭都有人染病死亡!
文明之門8 文藝復興:大家的創作衝動居然一起大爆發!
文明之門9 地理大發現:竟然花了兩年駕船把地球繞一圈!
文明之門10 宗教改革:教會竟然也經營賭場和酒店!
文明之門11 科學革命:竟然能用推理發現宇宙運行的真相!
文明之門12 啟蒙時代:天才竟然一個個冒出來!
文明之門13 工業革命:機器居然比人類更好用!
文明之門14 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竟然成功趕跑了統治者獨立建國!
後記 承先啟後,環環相扣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劉維人
最初接了翻譯,後來愛上了自己翻譯的書,開始推廣相關主題,甚至主動找相關類型的書來譯。目前的譯作都和社會變革、民主問題、公共理性有關,例如《暴政》、《反民主》、《心智操控》、《憤怒與希望》等等。
小時候迷上精神時光屋《文明帝國》,後來迷上它的攻略本《槍砲病菌與鋼鐵》(不對!),之後就《鉅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戰後歐洲六十年》一路讀下去,最後在《國語日報週刊》寫了類似的專欄。
warren1_liu@hotmail.com
繪者簡介
cincin chang
cincin是個南瓜頭,住在地球旁邊的點點星球上。
最喜歡的事情是坐在有太陽的大草皮上喝啤酒講故事,相信著只要想要當小朋友就不會變老。
畢業於NABA-Nuova Academia di Belle Arti米蘭藝術大學,取得平面設計與藝術指導學位,自此便開始了一邊流浪一邊畫畫的接案插畫家生活。行走過歐洲的大小城市以及小鎮,也往中南美洲漂泊了幾個星期,偶爾繞回亞洲,在臺灣還有日本都留有一些印象。
不論何時何地,身邊都會帶著畫筆以及速寫本,盡其所能的記錄下眼前所見的每一刻,再轉為創作的能量以及養分。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