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同樣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四十七篇作品,四十三位作者,近九十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在這個選集中,我們將首次將這些受挫、受辱或者心靈扭曲的主體放置一處,甚至涵蓋特務、線民等加害者與協力者,也注重多元族群包括外省、原住民與離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使他們共同發聲,像是一個巨大的人性劇場。我們在這些活生生的記憶中,找到一條通往人間之路,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人生遭到毀棄的家屬,也有判決了兩百多位共產黨卻遭內鬥誣陷的調查局處長。這些故事或者令人驚怖、畏懼、迴避,但同時是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真實人性,在這個人性劇場中,觀者將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啟示,同時也找到與這些歷史的聯繫,以人性的方式。
陳列 藏身
楊逵 園丁日記、種了七棵榕樹
葉石濤 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節選]
柏楊口述 柏楊回憶錄[節選]
陳政子口述 陳政子訪問紀錄
伐依絲.牟固那那 光明乍現、反共大陸的童年
張光直 蕃薯人的故事[節選]
鄭新民 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節選]
楊牧 愛美與反抗
莫那能口述 被射倒的紅蕃
本卷「雪的重述」主題為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四位曾繫獄的作家,在出獄隔年、六年甚至幾十年後留下的記述文字,他們繫獄的時間橫跨五○、六○與七○年代,整體濃縮了白色恐怖不同階段所發生的事。主題「萌」從陳政子到莫那能,橫跨鹿窟案、鄒族案、四六事件、戒嚴時代到原住民處境,呈現十幾歲少年少女因時代的牢,要付出的青春代價。
1將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至今,陸續出版的龐大的白色恐怖書寫,節選出層次分明的主題,並藉此更新對白色恐怖理解的視野。
2兼具文學與歷史性。選集中你將認識到相對陌生的當事者,他們可能不是文學家,但你將驚訝於他們的文學豐富性,如本卷的陳政子女士,她的細膩記憶與流暢口述,使訪談紀錄有文學感官的感染力。本次選集將以主題的方式,逐步引介讀者認識過去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如臺大與師範學院的四六事件、形同滅村的鹿窟案、共產黨支部在臺灣各地的發展與瓦解、牽連一百多名師生的澎湖煙臺聯中案、綠島再叛亂案、柏楊案、臺獨案、民主臺灣聯盟案、海軍白恐案與美麗島事件等。透過選集閱讀,建立認識的基本框架。
3製作大事記,透過作品寫作、首次發表與出版時間,對照作者經歷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能對白色恐怖的歷史作用力有全貌理解。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 寫在《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出版前 童偉格.胡淑雯 編序 靈魂與灰燼 童偉格 導讀 雪的重述 陳列 藏身 楊逵 園丁日記、種了七棵榕樹 葉石濤 一個臺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節選] 柏楊口述 柏楊回憶錄[節選] 胡淑雯 導讀 萌 陳政子口述 陳政子訪問紀錄 伐依絲.牟固那那 光明乍現、反共大陸的童年 張光直 蕃薯人的故事[節選] 鄭新民 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節選] 楊牧 愛美與反抗 莫那能口述 被射倒的紅蕃 編輯說明與誌謝 作品清單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大事記
本名陳瑞麟,嘉義縣六腳鄉人。淡江英文系畢業後,一九六九年至花蓮花崗國中任教兩年,後辭職至太魯閣禪光寺寄居潛心準備研究所考試,一九七二年四月因任教時曾有反攻無望言論遭逮捕後判刑七年,後因蔣介石過世獲減刑,於一九七六年出獄,繫獄四年八個月。出獄後從事翻譯、寫作,一九八○、八一年連續以〈無怨〉、〈地上歲月〉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代表作《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等。
本名楊貴,臺南新化人。曾入學臺南州立二中,一九二四年赴日留學,一九二七年返臺加入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合等,日治時期入獄十次。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被捕入獄四個月,一九四九年因起草〈和平宣言〉遭判刑十二年,一九五一至六一年在綠島服刑。楊逵從日治到戰後創作不輟,活躍於媒體文化界,代表作〈送報伕〉、〈春光關不住〉(壓不扁的玫瑰)、〈鵝媽媽要出嫁〉、《綠島家書》等。
本名郭定生,按族譜又名郭立邦,後自改郭衣洞,河南輝縣人。一九四九年來臺後,在屏東農業職業學校任人事員時,因「私聽匪區廣播」判刑六月,出獄後至臺南工學院附設職業學校、草屯初中任教,後轉至臺北在救國團工作,期間開始創作小說,一九六○年五月以柏楊為筆名在《自立晚報》、《公論報》撰寫雜文。一九六八年一月因在《中華日報》翻譯大力水手漫畫,被認為暗諷蔣氏父子,三月四日遭捕,判刑十二年,一九七二年解送至綠島,一九七五年因蔣介石過世減刑為八年,一九七六年刑期結束繼續被軟禁在綠島,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才被釋放,共遭監禁九年又二十六天。柏楊在獄中仍舊不間斷寫作,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柏楊版資治通鑑》等。
鄒族,生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漢名武香梅。曾任幼稚園教師、工廠作業員和教會幹事。將近六十歲開始連得文學獎,代表作《親愛的Ak'i,請您不要生氣》、《火焰中的祖宗容顏》。
父親為臺灣文學作家張我軍,出生於北京,一九四六年返臺入建國中學就讀,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早上遭捕,一九五○年三月十二日被釋放,後就讀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及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研究院,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代表作《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及《考古人類學隨筆》等。
生於福建福州,一九四八年來臺依親,隨大哥至虎尾,就讀虎尾初中,因受國文老師張岳、大哥、虎尾糖廠員工勵進會影響,有左傾思想,未滿十八歲時,一九五二年一月在臺中高工就讀期間被捕,送思想改造,同年八月送至綠島,至一九五五年二月才出獄,後就讀於屏東師範、臺北師專,任教職至退休。著有《青春部落:我島的秘密生活》、《十七歲:火燒島最年輕的政治犯》。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二○一八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二○一九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
一九七○年生,臺北人。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哀豔是童年》;歷史書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主編、合著)。
一九七七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西北雨》、《無傷時代》;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