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作者四十年前避共產黨赤禍赴香港,創辦香港第一所流亡人士之大專院校──新亞書院。本書乃新亞書院出版之生活周刊上所載作者主校政十五年中對學生之講演以及相關資料匯集而成。可供讀者瞭解當年海外流亡人士辦學之艱辛。
序 新亞校訓 一 新亞學規 二 新亞校徽 五 新亞校歌 六 校歌手稿 一○ 一、亞洲文商學院開學典禮講詞摘要(新亞校刊創刊號) 一 二、招生簡章節錄 三 三、新亞書院沿革旨趣與概況 五 四、告新亞同學們(校刊二期) 一七 五、敬告我們這一屆的畢業同學們(校刊三期) 二○ 六、新亞精神(校刊四期) 二三 附校聞一束 二六 七、新亞五年(校刊五期) 三一 八、歡迎雅禮協會代表講詞摘要 三六 附校聞一束 三九 九、民國四十三年除夕晚會講詞摘要(香港華僑日報) 四四 一○、校風與學風(校刊六期) 四六 一一、新亞書院五年發展計畫草案節錄(校刊七期) 五二 一二、研究所計畫綱要 六○ 一三、新亞校訓誠明二字釋義 六二 附校聞一束 六六 一四、新亞理想告新亞同學(校刊八期) 七一 一五、農圃道新校舍奠基典禮講詞摘要 七四 附本院半年來大事記 七七 一六、告本屆畢業同學(校刊九期) 八五 附新亞書院‧亞細亞大學交換學生協定 九○ 一七、雅禮和新亞雙方合作三年來之回顧與前瞻 九二 附校聞輯錄 九八 一八、第六屆畢業典禮講詞(香港華僑日報) 一○四 一九、第九屆開學典禮講詞 一○七 二○、孔子誕辰紀念講詞 一○九 二一、慶祝新亞第九周年校慶講詞摘要 一一三 二二、天才技藝大會開幕詞摘要 一一五 二三、第一次月會講詞摘要 一一七 二四、第四次月會講詞摘要 一一九 二五、發刊詞(新亞生活雙周刊一卷一期) 一二一 二六、惜別和歡送(一卷五期) 一二三 二七、責任和希望(一卷六期) 一二五 二八、第七屆畢業典禮講詞(香港華僑日報) 一二七 附本院南洋僑生申請免試入學辦法(新亞生活雙周刊一卷六期) 一二九 二九、告本屆新同學(一卷八期) 一三一 三○、孔子思想和世界現實問題(一卷九期)(收入《孔子與論語》) 一三四 三一、變動中的進步 一三八 三二、國慶與校慶(一卷十期) 一四○ 附建校九年大事記 一四三 三三、孔道要旨 一四五 三四、新亞書院概況序言(一卷十二期) 一五○ 三五、介紹張君勱先生講詞(一卷十三期) 一五一 三六、中國史學之特點(一卷十五期)(收入《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五三 三七、知識、技能與理想人格之完成(一卷十八期) 一六四 三八、介紹董之英先生講詞(一卷二十期) 一六九 三九、擇術與辨志(一卷二十一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一七一 四○、家庭母愛與孝道(二卷一期) 一七八 四一、研究生報告指導摘要(二卷二期) 一八○ 四二、通情達理 敬業樂群(二卷三期) 一八四 四三、為學與做人(二卷四期) 一九○ 四四、研究生報告指導摘要(香港華僑日報) 一九六 四五、第八屆畢業同學錄序(新亞生活雙周刊二卷五期) 一九八 四六、開學致詞(二卷六期) 二○○ 四七、友情的交流 二○四 四八、珍重我們的教育宗旨(二卷七期) 二○八 四九、讓我們來負擔起中國文化的責任(二卷八期) 二一一 五○、中國傳統思想中幾項共通的特點(二卷九期)(收入《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二一六 五一、歡迎英國大學委員會代表福爾頓博士訪問本院講詞 二二二 五二、校務概況(二卷十期) 二二四 五三、新亞書院十年來的回顧與前瞻(二卷十四期) 二三二 五四、本校今後的理想與制度(二卷十五期) 二三七 附錢校長赴美歐行程 二四二 五五、自美來函(一) 二四三 五六、孫君鼎宸歷代兵制考序(二卷十六期) 二四五 五七、人(二卷十七期) 二四七 五八、何蒙夫詩境記(二卷十八期) 二五三 五九、曾何兩先生哀辭(二卷十九期) 二五四 六○、自美來函()(三卷一期) 二五七 六一、自美來函()(三卷二期) 二五九 六二、自美來函()(三卷四期) 二六一 六三、美新港雅禮協會公宴講辭(存稿) 二六五 六四、自美來函()(三卷五期) 二六八 六五、自美來函()(三卷六期) 二六九 附錢校長伉儷講學歸來(三卷七期) 二七一 六六、三十四次月會講詞(三卷八期) 二七三 六七、中國史學之精神(三卷九期)(收入《中國史學發微》) 二八○ 六八、第二期新校舍落成典禮講詞(三卷十期) 二八五 六九、從西方大學教育來看西方文化(三卷十二期) 二八八 七○、讓我們過過好日子(三卷十三期) 二九七 七一、課程學術化生活藝術化(三卷十四期) 二九九 七二、從新亞在美校友說到校友對母校的重要性 三○五 七三、關於新亞之評價(三卷十五期) 三○九 七四、中國文學中的散文小品(收入《中國文學論叢》) 三一六 七五、關於丁龍講座(三卷十六期) 三三一 七六、本刊進入第四年(四卷一期) 三三五 七七、歡祝本屆畢業同學(四卷三期) 三三七 七八、競爭比賽和奇才異能(四卷四期) 三四○ 七九、第十屆畢業典禮致辭 三四三 八○、《論語》讀法(四卷五期) 三四六 八一、秋季開學典禮講詞(四卷六期) 三四九 八二、孔誕與校慶講詞(四卷七期) 三五三 八三、歡迎羅維德先生(四卷八期) 三五九 八四、中國儒學與文化傳統(四卷十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三六二 八五、關於學問方面之智慧與功力(四卷十三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三八六 八六、學問與德性(四卷十七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四○三 八七、中國歷史上關於人生理想之四大轉變(四卷二十期)(收入《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四一七 八八、寫在本刊五卷一期之前(五卷一期) 四三二 八九、回顧與前瞻(五卷三期) 四三四 九○、對十一屆畢業諸君臨別贈言(五卷四期) 四四一 九一、新亞書院文化講座錄序 四四三 九二、有關學問之道與術(五卷五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四四四 九三、英國文化協會贈書儀式中致詞 四六四 九四、校慶日勸同學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五卷七期)(收入《孔子與論語》) 四六六 九五、秋季開學典禮講詞(五卷八期) 四七八 九六、孔誕、校慶及教師節講詞(五卷九期) 四八二 九七、有關學問之系統(五卷十三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四八八 九八、讀書與做人(五卷十五期)(收入《歷史與文化論叢》) 五○七 九九、衡量一間學校的三個標準(五卷十六期) 五一六 一○○、歷史與地理(五卷十七期)(收入《學籥》) 五二八 一○一、學術與風氣(五卷十八期)(收入《中國學術通義》) 五三六 一○二、第三期新校舍落成典禮講演辭(五卷二十期) 五五二 一○三、新亞藝術第二集序 五五四 一○四、禮樂人生(六卷一期) 五五六 一○五、對十二屆畢業同學之臨別贈言(六卷五期) 五六一 一○六、月會講詞 五六四 一○七、漫談《論語新解》(六卷八期)(收入《孔子與論語》) 五七○ 一○八、秋季開學典禮講詞(六卷九期) 五八六 一○九、慶祝中文大學成立 五九二 一一○、孔誕暨校慶紀念會講詞(六卷十期) 五九四 一一一、中國文化與中國人(六卷十五期)(收入《歷史與文化論叢》) 六○一 一一二、關於我的辭職 六一六 一一三、校風與學風(六卷十六期) 六一九 一一四、事業與職業(六卷十七期) 六二二 一一五、述樂記大意(六卷十八期) 六二八 一一六、中國文化體系中之藝術(六卷二十期)(收入《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六三一 一一七、新亞生活雙周刊第七卷首期弁言(七卷一期) 六四一 一一八、從中西歷史看盛衰興亡(收入《中國文化叢談》) 六四三 一一九、學問之入與出(七卷三期)(收入《學籥》) 六六二 一二○、推尋與會通(七卷四期)(收入《學籥》) 六七六 一二一、對新亞第十三屆畢業同學贈言(七卷五期) 六八九 一二二、我如何研究中國古史地名(收入《學籥》) 六九一 一二三、上董事會辭職書(董事會檔案) 六九八 一二四、有關穆個人在新亞書院之辭職(七卷六期) 七○五 一二五、致雅禮協會羅維德先生函(存稿) 七一一 一二六、校慶日演講詞(七卷八期) 七一三 一二七、談《論語新解》(七卷九期)(收入《學籥》) 七二○ 一二八、亡友趙冰博士追思會悼辭(七卷十一期) 七三二 一二九、趙冰博士墓碣銘 七三三 一三○、悼趙故董事長兩輓聯 七三四 一三一、〈大學〉格物新義(七卷十四期)(收入《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冊》) 七三五 一三二、校友日講詞 七四二 一三三、史記導讀序(七卷十七期) 七四五 一三四、韓文導讀序 七四七 一三五、新亞二十周年校慶典禮講詞(十二卷八期) 七四九 一三六、人物與理想(十二卷十期)(收入《中國文化叢談》) 七五四 一三七、我對於雅禮新亞合作十七年來之回憶(十三卷十五期) 七六○ 一三八、事業與性情(十四卷三期)(收入《中國文化論叢》) 七六六 一三九、王道先生碑文(十四卷十六期) 七八三 一四○、悼念蘇明璇兄(新亞生活月刊五卷二期) 七八四 附「敬悼青瑤師」(錢胡美琦作)(新亞生活月刊六卷七期) 七九○ 一四一、新亞書院創辦簡史(新亞書院四十周年校慶特刊) 七九七 一四二、新亞四十周年紀念祝辭 八二四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