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你的敵人從來都不在醫院的診療室──
洞悉醫療現場的各種偏誤與不當行為,
就能不留遺憾地為自己及家人,做出更明智的醫療決策!
★ 第一本把行為經濟學的觀點,聚焦在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的代表作
★ 19位日本頂尖醫師與經濟學家現身說法,告訴你:面對各種最真實的醫/病僵局與認知差距,有何因應策略?
★ 立足全球醫療現場的第一手研究,提供躍然於紙上的行為經濟學思考方式,及活用理論的原則與方法
為什麼一位能提出合理診斷結果及治療方針的醫師,
從病患的角度來看,卻很有可能把他當作是一名「惡醫」呢?
醫生:「為什麼病人不能做出明智決定呢?」
病患:「為什麼醫生無法理解我的心情呢?」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病患的決策過程和行為是如何改變的,
也沒有人告訴我們:要怎麼正確地去看醫生?
本書匯集第一線的醫學、公共衛生學、心理學、人類學、
行為經濟學和社會行銷等領域的專家,
完整揭露:醫病雙方在做醫療決策時,可能產生的偏誤與不當行為,
同時也向讀者提出「不受行為偏誤所困」的明智解方。
▶▶什麼是醫療現場的行為經濟學?
醫師和患者之間,在「要怎麼接受醫療行為」這件事上,
其實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現狀偏差(我現在還不要緊)
.當下偏誤(我不想現在做決定)
.沉沒成本偏誤(我不想讓過去的治療付諸流水)
.可得性捷思法(醫生,我看到可以治癒癌症的產品廣告……)
▶▶給病患和家屬:面臨抉擇時,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決策?
透過理解偏誤,就能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
發揮出與醫護人員「形成共識」的強大作用……
.確定性效應(手術的成功率有90%,但失敗率有10%,咦?)
.損失規避(就算接受癌症篩檢,還是有無法治癒的可能)
.選擇/資訊過剩負荷(我乾脆不要接受治療好了)
.助推(原來我接受這項療法是有好處的)
▶▶給醫護人員:行為經濟學如何釐清決策時的偏誤?
即便擁有充分的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
醫護人員在做決策時,依然會被行為偏誤所困……
.醫護人員該如何向「有限理性」的患者及家屬提供資訊?
.如何把「利他性」應用在醫療現場?
.為什麼在「急性期」很難做出決定?
.如何透過「自由家長主義」和「助推」進行醫療誘導?
獻給所有徬徨的病患家屬、醫療從業人員,
以及手中拿著候診號碼牌的你!
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依存於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文化之中。由於疾病帶來的風險程度與時間經過方式不盡相同,展現在行為經濟學中的偏誤特徵也會隨之改變。因此本書所舉的實例,內容涵蓋:癌症篩檢、心血管系統疾病、重症、中止延命治療/安寧療護、器官捐贈,乃至於家屬的後悔情緒等,進行分門別類、鉅細靡遺的探討。
除了以病患與家屬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本書更納入醫師和護理師的視角,探討他們身上出現的行為經濟學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和醫療行為/看護行為之間的關係,值得所有生活中必須「和疾病打交道」的讀者一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