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4350155 |
定价 |
NT700 |
售价 |
RM109.40 |
作者 |
李兆杰
|
出版社 |
知音
|
出版日期 |
2021-01-15 |
装订 |
精裝. 全彩印刷. 200 页. 26.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有別於茶藝師的講求茶的美學,與茶農、茶商講求茶的滋味。本書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而務實的茶工作者。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從事茶行業的工作心得,記載著他的經歷、他的摸索、他的堅持。
從迷人的茶香出發,作者追尋茶的本質,茶與人的健康,追尋茶最佳的製作方式。
作者娓娓道來,他製茶的經驗、製茶的創新。這些敘述,不僅記錄了臺灣茶葉輝煌發展的過程,也呈現了一代茶人努力不懈的精益求精。
作者堅持茶葉製作的本質,呼籲回歸醱酵與烘焙的傳統工藝。作者數十寒暑的親力親為,是臺灣茶葉多采多姿的主頁之一。 |
|
|
|
|
|
|
|
|
|
|
|
|
|
|
目錄
作者簡介
本書簡介
自序
劉序
朱序
鄧序
1. 說茶、談茶
●茶香的本質與內涵,茶無內涵不如水
●臺灣茶迷人的果香從何而來?
●臺灣茶從源頭到消費端面臨的危機
●茶葉的味道四季不是一樣的
2. 傳統迷人的茶香:老師傅的手藝
●秉持吳振鐸教授的製茶原則
●誤導消費者的炭化茶葉
●從栽培木瓜到農會推廣股長
●茶農的困頓,讓我落淚心酸
●硬枝紅心轉製鐵觀音,扭轉市場
●石門鐵觀音賣到不夠賣,創造市場奇蹟
3. 如何判斷香料茶
●喝茶是幫助身體排毒,還是累積毒素?
●不管醱酵如何,這兩種味道會永遠存在
●聞的時候很香,茶葉香氣是多變還是單一?
4. 現在的茶農是「做」茶,以前的茶農是「製」茶
●年輕人回鄉製茶,基本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
●生意人為了賺錢想出的一套省工方法
●有機肥使用太多,也有負面作用
5. 茶非茶,是茶湯還是茶
●每一泡茶的變化,交織著果香與醱酵香
●烏龍茶綠茶化的萌芽
●改變現狀,要改變製茶、賣茶、喝茶的心態
6. 醱酵茶的定義
●當茶菁採下後,每個環節都需要注重,細節與經驗需要傳承
●從石門阿里磅紅茶領悟醱酵的道理
(一)日光萎凋
(二)室內萎凋
(三)茶葉併堆與靜置
(四)浪菁
(五)殺菁
7. 各茶區茶的假香與真香
●真香會變,假香反而不會變化
●蜂蜜蛋糕和黑糖,久散不去的香味
●一鳴驚人的高價奶香金萱茶
(一)烏龍茶的茶區香氣
(二)阿里山烏龍茶
(三)紅香部落烏龍茶
(四)梨山、大禹嶺、福壽山烏龍茶
(五)木柵鐵觀音
(六)硬枝紅心
(七)紅水烏龍/紅茶
(八)東方美人茶
(九)臺灣原生種古樹茶
8. 燉茶
●追尋古老的技術,研究茶味的變化
●製茶工序並非一成不變,要求突破
●日治時期的器具,啟發了燉茶的工藝
●改良木炭焙爐,解決老師傅最頭痛的問題
●一碗水的應用,延長茶葉保存時間
●兩位啟蒙老師,一個原則讓我突破難題
●一炮而紅的臺灣紅心鐵觀音
●從茶園管理到成品製作,親力親為保證乾淨
9. 焙茶
●一再還原的味道,對人體有害無益
●自學烘焙技術,讓消費者得到乾淨的好茶
●分辨市場的行銷語言,學到茶的真諦
●上山製茶至午夜,撞見茶廠的深夜送貨員
10. 木炭焙茶
●木炭焙茶的珍貴效益
●寒上加寒的焦炭老人茶
●漸漸失傳的木炭焙茶真功夫
●多年的炭焙茶實驗,自行設計製造炭焙設備
●第一代改良式焙茶爐,獲選優秀農業實驗研究教育獎
●炭焙茶不等於熟茶,熟茶不等於老茶
11. 茶的好壞如何區分?
●不吃東西被餓死,吃了東西卻被壞人毒死
●茶香只是表面,無毒才是最重要的選茶標準
●冷氣房的現代製茶法,如何產生茶的自然香?
●看清茶葉動人故事背後的實情
12. 包裝
●廣傳於市場的「保鮮」包裝方式
●包裝的前提,是讓茶仍處在好的醱酵階段
●透過幾項原則,導正茶界的觀念
13. 貯茶
●貯放老茶急不得,關鍵在於醱酵茶
●貯茶容器的材質,瓷罐是最簡單的選擇
●不含鉛的純錫罐,存清香茶是上品
●容器內八分滿的貯茶量,有最好的轉化效果
●求人不如求己,每年存一些茶給自己
●先享受茶湯的甘甜,再慢慢品嘗歲月的變化
14. 原礦壺
●收藏八百把茶壺。名家和路邊攤誰分得出差別?
●修行師父的開示,一句驚醒夢中人
●原礦壺體現出木炭焙茶的最高價值
●孤身前往宜興紫砂廠,50萬買下一大缸祖傳泥料
●壺底刻上泥料來源與製造日期,創造真材實料的傳承價值
●泥料各有特性,燒窯的變化是重點
1-朱泥
2-紫泥
3-段泥
●精確的進窯點,失敗率才會降到最低
●跑遍大江南北,博物館收藏的泥料重現江湖
●上等泥料涸渴,各色顏料壺應有盡有
15. 名家壺
●宜興壺進入臺灣,掀起一波收藏熱潮
●終是美夢成空,真假難辨的名家壺
●名家大師各說各話的鑑定過程
16. 燒窯
●堅持數十年使用費工的煤炭燒製
●特殊土包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7. 如何泡好一壺好茶
●泡茶三要件:水、茶、茶壺
●茶壺的學問很深,好壺能泡出好茶的特性
●從注水到茶湯,全心全意注意關鍵的五秒鐘
●茶與身體產生連動,泡茶是一場身心靈的享受
18. 結論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李兆杰
作者李兆杰先生,四十多年前從服務於台北縣石門鄉農會,開始踏入了茶的世界。他以當地硬枝紅心茶樹製作了「石門鐵觀音」,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也打出了名聲。
其後,他獨力研發出臺灣首創、結合高科技及傳統無焦味的木炭精焙,以木炭熱能折射穿刺作用,縮短焙茶時間的實務理論;於1994年榮獲「行政院農委會優秀農業研究教育獎」。獲肯定為傳統「炭焙茶」科技化的最初研發者;成為台灣炭焙風潮的製茶達人,也維持了台灣炭焙茶不墜的聲譽。
作者深耕茶的領域,從臺灣茶的產地、種植、種類、製程、烘焙、泡法、喝茶與健康等等均有深刻體驗;作者將數十年的豐富經驗毫不藏私跟大家分享。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