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葉榮鐘晚年書信的價值/呂正惠 凡例 葉榮鐘晚年書信選 致兒女書信選(一九六三~一九七六) 1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八日 2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 3一九六四年八月四日 4一九六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5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6一九六四年十月三日 7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一日 8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五日 9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七日 10一九六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11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12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五日 13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14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15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一日 16一九六七年六月七日 17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18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19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三日 20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六日 21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22一九七○年一月一日 23一九七○年三月十三日 24一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25一九七○年五月二日 26一九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27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28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 29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 30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31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32一九七三年九月一日 33一九七四年十月二日 34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35一九七五年一月十四日 36一九七五年一月十六日 37一九七五年二月五日 38一九七五年三月七日 39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五日 40一九七五年三月十八日 41一九七五年七月二日 42一九七五年八月三日 43一九七六年一月十六日 44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45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五日 46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三日 47一九七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48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六日 致林莊生書信選(一九六二~一九七六) 1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日 2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3一九六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4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5一九六八年三月十八日 (附)抗日台灣民族運動史 6一九六八年四月十四日 (附)徐復觀信函 7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8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七日 9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10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九日 11一九七○年四月十六日 12一九七○年五月一日 13一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14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15一九七二年一月十八日 (附)致蔡培火絕交書 16一九七二年四月十二日 17一九七二年九月九日 18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五日 19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七日 20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二日 21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22一九七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23一九七四年九月十一日 24一九七四年十月七日 (附)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洪炎秋致葉榮鐘 25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三日 26一九七五年一月十四日 27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 友人來信 林莊生致葉榮鐘書信選(一九六一~一九七六) 1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日 2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3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4一九六四年七月九日 5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三日 6一九六五年三月十八日 7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8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9一九六六年九月六日 10一九六七年九月七日 11一九六八年三月九日 12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13一九六八年四月二日 14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九日 15一九六八年七月十五日 16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17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18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19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一日 20一九七○年二月一日 21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22一九七○年五月四日 23一九七○年八月五日 24一九七○年九月七日 25一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26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九日 27一九七一年二月十三日 28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六日 29一九七二年二月二日 30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日 31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32一九七二年五月五日 33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34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35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 (附)林莊生致葉光南信 36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37一九七四年九月四日 38一九七四年九月七日 39一九七五年一月六日 40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41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二日 42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四日 43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五日 戴國煇、許介鱗致葉榮鐘書信選(一九七二) 1戴國煇致葉榮鐘一九七二年四月十七日 2許介鱗致葉榮鐘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附錄一 回憶輯 葉榮鐘的史傳書寫與祖國情懷:重讀父親葉榮鐘著作心得/葉蔚南 我所認識的父親的朋友/葉光南 一九七四年的夏天:葉榮鐘.美國.日本/葉芸芸 在閱讀中與我的阿公相遇/葉美岑 附錄二 論文輯 葉榮鐘與矢內原忠雄:在殖民批判知識譜系上的考察/王中忱 葉榮鐘的戰後思考/張重崗 主體思考與「士大夫傳統」﹕從重讀葉榮鐘的《美國見聞錄》談起/徐秀慧 附錄三 傳承輯 葉芸芸繼承葉榮鐘志業,致力還原歷史真相/徐秀慧 編後記 著書留與後人看/葉芸芸 編後語/徐秀慧
作者簡介 葉榮鐘 葉榮鐘兼具傳統文人素養與新式進步觀念,是台灣日據時期典型的知識份子。早年投身文學、社會、政治運動,是抗日民族運動的健將之一,亦曾是當時台灣人唯一喉舌《台灣新民報》的主筆與靈魂人物,與賴和等中部地區文化人共同創辦《南音》文學刊物,推行文藝大眾化運動。後半生對於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卻消極旁觀,隱身市井潛心述作。是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是記錄者,其著作兼得文采與史筆,從文學到政治、經濟,貫穿日據及戰後兩個時代,是銜接台灣現代史斷層的重要篇章。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