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志有一顆炙熱的心,一雙清明的眼,還有非常少見的理想性格,他總是能在無望處看見希望,在黑暗處看見光亮,而且在眾人早已習以為常的故事裡看見另一種可能,他不斷探問:在這個結構森然的強權世界裡,有任何可能的反抗型式嗎?有任何理想存在的空間嗎?有比槍彈更有力的反制嗎?鐵志這些迫切的提問在文學、藝術和通俗文化的各種實踐中得到了解答。他的文字冷靜而有條理,伴隨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像最簡單的歌聲,嘹喨地穿透冷漠的世事,讓每個理想青年骨子裡僅存的一星火花,一絲夢想,又重新燃燒沸騰了起來。 ──柯裕棻(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鐵志致力實踐「倫理」(ethics)──他努力打開「溝通」的場域。我所說的溝通,不是商學院用語,而是哲學詞彙:鐵志在溝通的場域(電腦網路、社會運動)之中,傾聽各種聲音(音樂、弱勢族群的心聲),並且鼓舞各種聲音穿梭流動。他不是要說服別人;他是要被別人說服。這種倫理的實踐,建立在鐵志的用功(用心去聆聽還作筆記)和慷慨(願意花時間力氣去聽)上頭。鐵志的努力,可以作為後進讀書人的模範,也可以警醒前輩讀書人勿忘理想主義。 ──紀大偉(作家)
不管你自覺反不反叛, 都可以走入這本書, 看見反叛「美國」(這麼大)的另一款美國(原來,這麼豐富); 像在連鎖店面高聳的下雪的街道, 彎進一間亮著燈的左翼小書店。 聽林生祥的歌,看張鐵志的書, 是這一代知識青年的你──是的,就是你── 不可錯過的事。 ──吳音寧(作家)
要認識當前世界的「金主」與「禍源」──美國,本書可與法國學者索爾孟《美國製造》並列為必讀。張鐵志開宗明義引用「地下氣象人」的名言:「在一個暴力的時代,如果什麼也不做,只是繼續享受你的中產階級舒適,這本身就是一種暴力的行動」。──那麼能做什麼呢?張鐵志做的是,以生動的筆法、宏觀的視野寫了這本書,實地引介各種「異議」以及抗爭的典範。而我們能做的是,好好讀它,明白個人行動的確可以、而且正在,改變世界。 ──鴻鴻(詩人、電影導演)
繼2004年頗受好評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張鐵志實踐當時對自己觀察全球文化基進變貌的寫作承諾,交出一張亮眼成績單:本書不但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反思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中文著作,更是親歷親睹後一本兼具抒情與知識分析的易讀散文集。或許也可以說,本書內容是在完整歷史視野架構下顯現的,關於一個個不甘隨波逐流的反叛者∕開創者們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當代美國的政治與文化鬥爭作為關注標的,包括歷史的與當下的:從六○年代的反叛分子們現在如何持續他們的理想,到美國當前的社運與政治;涉及議題涵括政治、工會與工運、媒體、同志議題、文化藝術(電影、劇場、搖滾…),以及對全球化的挑戰。貫穿的主軸是這個時代理想主義與反叛精神的實踐,文字則希望結合熱情的溫度與犀利的分析──也呈現本書期望結合多元可能性的企圖。在精神上,本書更不是只是平面地呈現相關議題,而更期望能透過這些文字在台灣激發起更廣闊的理想主義,讓人看到:這不是個無法反叛的時代。
本書的特色為其中許多議題都是在中文世界相當早提出關注的文章,發表時引亦起許多討論。另一特色則是,作為傳統主流媒體與部落格界互動的產物,本書文章基本上出自作者近年在聯副與中時的專欄,但發表後都在作者部落格上刊出,然後經大幅擴增與改寫,新書中亦重新分輯排序,在提升全書的整體一致性同時,也深化了部落格作為嚴肅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張鐵志
大學時參與學運,沒有能改變世界,卻在運動中改變了自己,決定以知識與文字作為思想的武器。在學術工作外,過去幾年寫作方向包括政治與文化評論、音樂論述與散文等,作品散見各大報論壇及副刊、苦勞網、《誠品好讀》、《新新聞》、《印刻文學生活誌》及中國與香港刊物。希望在抒情書寫與批判分析間、在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間、在思想與實踐間找到平衡。 2004年出版第一本書《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結合搖滾論述、政治分析以及文學書寫,獲選為該年十大好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